TPG 週刊 Issue 96 - OTT 廣告開始削價競爭?

§ Prime Video 影音廣告預計 CPM 在30美元,明顯低於先前剛上線的 Netflix 和 Disney+ 的 50 至 65 美元 CPM。§ 路透社報告指出,全球新聞媒體預期「影音」將是未來一年的主要投資目標。§ Disney 宣布其 DCR 服務的客戶導入年成長 570%。§ Inside Intelligence 預估,該領域的支出將在2025年時接近1,800億美。§ TikTok 研究指出50% 影響力發生在廣告最初的兩秒鐘內。§Chrome 團隊推出 Privacy Sandbox 指引。§ Google 廣告導入 AI 後,客服品質急劇下降。

TPG 週報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一早上 10:00 出刊,每一期將由 TPG 成員分享當週所閱讀的大小新聞與短評,還有不分新舊的優質閱讀文章分享。

【新聞短評】

Facebook and Instagram ran content sexualizing minors next to corporate ads, lawsuit says

Meta 又被告了,Facebook 和 Instagram 被指控在兒童性剝削內容旁放置企業廣告,這次的控訴對象來自於 Walmart 和 Match Group(Tinder、Pairs 等交友 App 的母公司)。該訴訟指控 Meta 誘使成年人能在平台上尋找和誘導未成年人以進行性剝削,而廣告商對於其廣告被放在不當內容旁感到相當擔憂。根據 Guardian 的報導中指出,Match Group 的 CEO Bernard Kim 甚至在去年 11 月時親自撰寫信件給 Meta 的祖克柏,但卻沒有得到回覆。(by Richard

Google 在廣告服務導入 AI 除了會影響員工生計之外,客服的品質也有急劇下降的問題。根據 Search Engine Land 的報導,多位行銷從業人員向他們分享了近期與 Google 窗口互動時的不滿,包括對 Google 產品的誤解、帳號莫名被停用,以及各種推銷電話的騷擾等,且更嚴重的是由於產品迭代過快,甚至許多 Google 的高階主管也未能清楚掌握產品的變化,無法替客戶提供正確指引。毫無疑問的,Google 的計劃重組和裁員可能會更進一步讓客服品質更加低落。Google 表示他們正在規劃透過 AI 來改善顧客體驗,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看來 Google Ads 的顧客們也只能多等等、繼續忍受如此狀況。(by Richard

來源: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24

根據路透社最新的《新聞、媒體與科技趨勢和預測2024》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新聞媒體預期「影音」將是未來一年的主要投資目標。當被問及他們計劃在2024年製作更多的內容時,影音比重在電子報、Podcast 和文章之上。然而,雖然新聞媒體認為電子報和 Podcast 將有助於推動收入,但影音推廣更多是使用者的參與度。路透社表示,媒體將尋求以短片影音吸引觀眾,目前在 TikTok、YouTube Shorts 和 Instagram Reels 等主要平台上難以變現。

因此,媒體面臨的挑戰將是將更多的觀看轉移到自己的網站上,或至少利用站外的短片影音,來提升新聞本站的參與度。如同電視新聞過往的5秒新聞 Teaser,以吸引觀眾看更多正式新聞內容,社群短影音或許有機會如同過去作為媒體流量變現流量來源。(by Brick

DISNEY DEBUTS NEW SHOPPABLE AD UNITS AND MEASUREMENT PARTNERS AT CES

Disney 在今年 CES (美國消費電子大展)宣布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其中包括推出新型的購物廣告格式以及擴展自助廣告服務的計劃。新型購物廣告格式 Gateway Shop目前僅在 Hulu上推出,廣告允許使用者掃描 QR code 或透過遙控器選擇將訊息發送到手機,更加聚焦於促進行為轉換而非傳統電視廣告的品牌曝光指標。Gateway Shop 廣告將以 15秒或30秒 mid-roll(影片中間)方式出現 ,呈現產品訊息包括產品輪播、價格、結帳等資訊,以及通過 QR code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瀏覽購物網站。

另外,廣告主將能夠在單一影音廣告活動中,跨 Hulu 和 Disney+兩大平台購買廣告,並透過 Disney Campaign Manager 提供廣告主可自助購買影音廣告,其中也包含了ESPN+的庫存流量。整體來說,上述對於數位廣告市場的確是新瓶裝舊酒的跟進,無論上購物式廣告及自主廣告購買平台,但 Disney 從傳統電視影音廣告跨足數位串流影音廣告,絕對是全球六大串流影音家族中最積極的一員,這些佈局是否正確,也將在2024年廣告營收成績單中見真章。(by Brick

Disney's Clean Room Brand Activations Grew 573% in 2023

同樣是 Disney 在 CES 的消息, Disney 宣布其 Data Clean Room(簡稱 DCR) 推廣的進展 ,目前擁有 140 個客戶,年成長 570%。然而,由於客戶數量僅有 140,代表即便年成長大幅增加,實際上整體客戶導入 DCR 成長緩慢。為提升 DCR採用率,Disney 正將 DCR 擴展至更多雲端服務,包括 Google Cloud Platform 和 Amazon Web Services。這些平台去年推出支持第三方 DCR 整合的產品,且 Disney 也已與 Habu 和 Snowflake 合作。的確,隨著2024年Cookieless正式到來,DCR 對於數位廣告市場愈趨舉足輕重。因此,今年 Disney 特地在 CES 宣布 DCR 的進展,一方面希望更積極教育及導入該服務,尤其在 Cookieless 環境下的廣告歸因尤其重要。另外一方面,更是宣告 Disney 廣告技術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尤其是針對相對晚進入市場的 Netflix。(by Brick

InfoSum Launches Private Path, Enabling Data Collaboration Outside its Clean Room

InfoSum 是全球 DCR 大廠之一,近期推出名為 Private Path 的新工具 ,使企業能夠運用 DCR 運算後的數據,卻能在 DCR 以外的環境加以運算(概念上 DCR 數據僅能用在 DCR 環境內),且以保護隱私的方式進行第一方數據進行合作。這個工具將加速數據、測量和媒體夥伴利用自己第一方數據的效率,並且更安全、成本更低。

Private Path 的關鍵創新之處在於,將個人可識別資訊(PPI)轉化為不可逆的合成 ID(non-reversible synthetic ID),使合作方能夠在保留相關數據的同時移除個人身份訊息(PII)。如此作法,客戶就可以在自己的資料庫中進行進階的運算,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甚至是 AI 相關演算法,而不必暴露如個人資料等敏感數據(DCR 數據在客戶數據環境作業)。此外,隨著 Google 即將從 Chrome 中移除第三方 cookies,Private Path 在測量和歸因方面的應用將特別重要。目前為止,包括 ITV 和 Tesco Media & Insights Platform,已開始使用此新工具,展示了其在電視廣告(也包含串流影音)和數據合作領域的潛力。簡言之,2024年將是 DCR 更加高速發展的一年,除了顯著的客戶使用及覆蓋率成長之外,更多讓客戶用成本更低、更廣泛運用及更加安全的技術運用,成為各 DCR 大廠聚焦發展之重點。(by Brick

Prime Video with ads will launch with $30 CPMs, undercutting rivals

Amazon Prime Video 影音廣告預計 CPM 在30美元左右,這一策略明顯低於 Netflix 和 Disney+ 之前剛上線的 50 至 65 美元 CPM。同時,這也反映出串流廣告市場的愈趨激烈競。2022年因高 CPM 遭受批評, Netflix 和 Warner Bros. Discovery 被迫調整策略而降低價格。此借鏡也讓 Amazon 這次的價格戰略,不僅在 CPM 價格上具有競爭力,其「廣告支持的訂閱模式」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吸引了大量新廣告商。如今,絕大多數 Prime 家庭成為廣告支持的觀眾。相較之下,Netflix 的廣告支持訂閱者為1500萬。Amazon 提供廣告主了一個更划算的優質影音廣告來接觸廣大串流觀眾。甚至,也可能在 Prime Video上實行類似於其在 Twitch 和 Freevee上的廣告優惠政策。Prime Video 影音廣告後續發展,本刊將持續為大家追蹤報導。(by Brick

US programmatic ad spending set to reach nearly $180 billion by 2025

來源:https://www.insiderintelligence.com/chart/265356/us-programmatic-digital-display-ad-spending-2019-2025-billions-change-of-total-digital-display-ad-spending

美國程序化廣告市場在去年上升了11.5%,廣告預算超過1,350億美元。根據 Inside Intelligence 預估,該領域的支出將在2025年時接近1,800億美。在程序化購買市場中,透過即時競價的直接公開交易(Open Marketplace, 簡稱 OMP)仍屬大宗,但隨著廣告主愈加重視品牌安全和廣告曝光內容環境,私有交易模式(Private Marketplace,簡稱 PMP)於將持續成長(2023年佔比15%)。

2023年程序化購買的 CTV 廣告成長率有輕微的下降狀態,將落在16.7%的數字,未達到預期的200億美元。然而,這並不表示 CTV 廣告在衰退,預計 CTV 廣告到2025年仍將上升至超過280億美。這背的成長動能包含免費廣告支持的 FAST 頻道模式,和基於付費訂閱廣告支持的 AVOD 模式的崛起,例如 Netflix 、 Disney+、Prime Video 所引入的廣告方案。簡言之,PMP 交易模式 及 CTV 廣告將扮演程序化購買廣告成長的火車頭,該領域至2025年皆能保持兩位的成長率。(by Johnny

Yahoo's ID Testing Lets Advertisers Compare Campaigns Without Cookies

Yahoo 提供 DSP 廣告買家比較使用和不使用第三方 Cookies 的廣告活動的測試功能。這是 Yahoo Identity Solutions 的一個新進展,包括可定向(可鎖定目標族群)和不可定向(無法鎖定目標族群)的廣告庫存比較。前者是 透過 ConnectID 來辨識,它擁有基於同意的、來自 Yahoo 的第一方和合作夥伴數據,覆蓋美國的 1.92 億人。後者則由 Next-Gen Solutions 覆蓋,它使用 AI 技術從 Yahoo ConnectID 用戶的小組觀眾中推測,擴展到不可定向的環境(平均可覆蓋90%的受眾範圍)。

Yahoo Identity Solutions 允許廣告主進行 A/B 測試,比較 Cookieless 狀態下進行受眾廣告測試。然而,當 Cookieless 全面啟動後,所有 ID 解決方案將面對準確性的問題,不準確除了讓廣告成效爛更可能導致不良的使用者體驗。Yahoo 發言人表示,目前業界沒有標準方法來測試準確性,因為已無法在跨網站之間存儲使用者數據。準確性與解決方案使用的數據源息息相關,換言之受眾來源及廣告曝光網站皆是同樣的數據源,將有助於 Cookieless 環境下的廣告成效驗證。(by Johnny

TikTok reports non-skippable video ads may harm engagement

TikTok 最近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表示,強制觀看的廣告可能會降低觀眾的參與度。研究顯示,當觀眾可以自行控制觀看體驗時,他們更願意觀看也更願意跟廣告有互動。TikTok 與全球媒體投資和情報公司 MAGNA Media Trials 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73% 的觀眾同意,可略過影片的功能會讓他們更投入觀看影片 ; 56% 的觀眾在可以跳過廣告影片的前提下,更願意積極觀看品牌主贊助的廣告。另一項由 TikTok 與 MediaScience 合作進行的研究顯示,TikTok 廣告的 50% 影響力發生在廣告最初的兩秒鐘內,影片一開始的前六秒,影響了 90% 的廣告記憶度以及 80% 的品牌認知度。根據 MAGNA 的研究,無論平台為何,當廣告放在受歡迎且相關的內容旁邊時,其影響力更大,觀看時間也更長。例如,當與趨勢內容一起播放時,同一個廣告對觀眾而言變得更加重要,有效地提升,購買意願增加 9%。

可略廣告以及不可略廣告,到底哪一種廣告比較容易讓觀眾注意?廣告內容本身,以及廣告與觀看內容的相關性是成功的關鍵。廣告前六秒就引起觀眾的眼球,就更容易讓觀眾專注在廣告,也就不必強制觀眾將廣告看完,將廣告控制權還給觀眾,越能證明喜歡該廣告而自然帶來的完整觀看。(by Jeremy

【長文閱讀】

Ready for Builders

隨著 1% 的第三方 Cookies 淘汰已經上線,現在正是一個開始測試 Privacy Sandbox 的最好時間!Chrome 團隊也推出了一篇指引,提供大家在測試隱私沙盒時能夠有個方向,而我們也針對這些指引做出整理,希望可以給大家實作時參考。

必要且可行的變革

隨著隱私權意識的高漲,日益增長的一系列法規也要求科技公司們需要保護使用者隱私,因此若要繼續讓廣告能支撐目前的免費網路內容環境,如 Privacy Sandbox 這樣的技術倡議是必須的。

相比之下,其他網頁瀏覽器即便是早早限制了第三方 Cookies,卻沒有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來幫助開發者。這使媒體們更難以變現,也就沒辦法繼續維持免費提供內容和服務。同時這也對使用者隱私不利,因為沒有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只會使得開發者不得不選擇更糟糕、更不透明的使用者追蹤方式如 Fingerprint。

盲點 1 :Privacy Sandbox 沒有提供與第三方 Cookies 相同的替代方案

關於這點疑問,答案確實如此。還真的沒有提供完全相同的解決方案。

Privacy Sandbox API 打從一開始就不是要直接完美替代第三方 Cookies,也不會實現所有第三方 Cookies 的使用情境。相反的,它們是設計來提供廣告主和媒體們去達成一些常見的使用情境(例如再行銷、歸因等)的基本元素,而開發者會需要使用 Privacy Sandbox 搭配一些相關技術來實現完整的行銷功能。

那由於這些 API 的設計,並不是為了重現第三方 Cookies 或類似的追蹤識別功能,開發者很有可能需要重新設計他們現有產品的運作方式。例如,本來 RTB 出價會有很大一塊是透過 Cookies 來判斷使用者價值,並且決定出價金額高低,而在 Privacy Sandbox 的 Protected Audiences API 當中,則是會透過瀏覽器中儲存的廣告程式碼來決定出價,換而言之,這個使用者資訊就不會離開使用者瀏覽器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

而甚至有些功能,在第三方 Cookies 曾經可行的,在 Privacy Sandbox 中則是完全沒有替代品,例如廠商過往可以透過 Cookies 做跨站之間的追蹤,並且計算使用者的興趣標籤,在 Topics API 當中就只能由瀏覽器計算標籤,而不能是自行設計演算法進行跨站計算。

盲點2:Privacy Sandbox 用起來太複雜了!

客觀來說,相較於第三方 Cookies 確實是更加複雜,然而這要從兩個角度去思考。

首先,第三方 Cookies 本身作為一個跨站的識別碼,運作起來相當單純簡單,就是透過追蹤程式碼來收集資料,存到第三方的資料庫(DMP)然後做計算。雖然第三方 Cookies 簡單,但後續的資料儲存跟計算往往才是複雜的部分,而市場上針對後續資料處理,往往也沒有一個正規化的做法。

而 Privacy Sandbox 提供的則是針對特定功能的完整解決方案,就以 Topics API 而言,我們可以直接取得計算好的標籤結果,而非是透過紀錄使用者的瀏覽歷程、再逐步去分析其瀏覽內容的屬性,計算使用者標籤。對於開發者而言,其實是省下了相當多的時間,也能夠建立起跨服務之間的通用性(如 Topics API 的貼標分類方式可視為一種跨服務標準)。

從單純提供識別使用者的方式,到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背後代表的是整個典範的轉移。典範轉移不見得必然是更複雜的,但確實新的做法對於大家是陌生的,所以需要投入更多時間,然而最後是能夠有機會創造出更簡潔、有效地技術結果。

盲點3:Privacy Sandbox 的功能持續在變動

確實如此,但是得從正面的角度看待。

之所以 Privacy Sandbox 會一直改變,原因在於其一直有在聆聽生態系廠商的反饋,從最早 Privacy Sandbox 的草案 TURTLEDOVE 到 FLOC API,一路演變到現在的 Protected Audiences 和 Topics API,絕非只是單純改名而已,而是融入了許多不同廠商的提案,最終才變成今天的版本。

事實上,仍然有新的 API 如 Fenced Frames 等也還在草案階段,預計會在 2026 年之後才會正式強制上線,而這些都是給予生態系的不同廠商們能夠有機會反饋。更重要的是,Privacy Sandbox 也與政府單位如英國的 CMA 密切合作,針對使用者隱私相關法律也有做討論,確保推出的功能與機制是符合法尊的要求。

盲點4:Privacy Sandbox 都是在作弊,會給 Google 自家好處

我想這應該是最多人擔心的點,但事實上蠻難做到的。

就如同台灣剛結束的選舉,有許多人監票一般,實際上 Privacy Sandbox 是基於開放原始碼,所以 Google 的一舉一動基本上都攤在大家眼前。且 Chromium 也就是 Chrome 的核心引擎,目前也並非單獨有 Google 負責開發,包含微軟也因為 Edge 是基於 Chromium 引擎,在整個開發過程當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之間,就有多次 Google 曾經提出了具有爭議性的想法,被社群點出相關的風險與問題,然後因此產生各方的激烈討論與辯護,最終可能修改方向、或是就取消提案。相形之下,像是 iOS 及 Safari 等瀏覽器大多為非開放原始碼,反而更容易會有這種的弊端且無法消弭大家的擔憂。

結論

即使有了新的 API 與對應的作法,擺脫第三方 Cookies 也毫無疑問的是一個重大變化。畢竟,整個網路廣告產業幾乎三十年來都在圍繞 Cookies 進行優化,就算新的 API 到位了,許多工程開發的手法、商業的習慣要改變會是艱難的。

但無論如何,市場總是往前推進,大家要趕快把握時間,努力去理解並採納新方法了!(by Richard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