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成到五成的使用者會透過安裝 Ad Blockers 廣告阻擋器的瀏覽器來瀏覽網站。同樣在調查中也顯示,其實消費者並不真的討厭廣告,只是討厭「無法跳過的廣告」。§ YouTube 生成式 AI 提供內容創作的 idea、見解、內容大綱,都有助於加速創作過程。§ QR code 的 Shoppable 廣告和其它形式的互動廣告,目前在台灣市場也已經有 LiTV 可在 CTV 上提供 Shoppable 廣告與其他互動廣告形式。§ OMG(宏盟媒體集團) 宣布以8.35億美元收購 Flywheel Digital。
TPG 週報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一早上 10:00 出刊,每一期將由 TPG 成員分享當週所閱讀的大小新聞與短評,還有不分新舊的優質閱讀文章分享。
【新聞短評】
Criteo Is Finally Not A Retargeting Company Anymore
談到 Criteo 市場定位,印象大多停留在「再行銷」廣告技術公司。2017年 The Trade Desk上市後,Criteo 推動也將自己定位為 DSP,更加聚焦在買方平台技術發展,近期有朝向零售媒體的霸業邁進。對零售業來說,Criteo 絕對是指名度高的技術合作夥伴之一,例如:Criteo 與 Shopify Plus 的整合,是唯一的廣告聯播網技術夥伴,與Google、Meta、Pinterest、Snap 和 TikTok 並列。另外,在 RMN 零售媒體的佈局,Criteo 在今年 9月公開推出的零售媒體 DSP平台 Commerce Max,提供一站式服務來解決 RMN 碎片化問題。
然而,Criteo 在市場發展仍是不確定性的挑戰,如 Chrome 隱私沙河及各種使用者數據限制政策,因此 Criteo 積極投入 Google 隱私沙盒廣告和測量 API 的測試,成為該領域除了Google Ads之外的主要的先驅。進一步來說,Criteo 的佈局及成果概念上即是整體聯播網陣營存亡的縮影。因此,無論成敗皆會成為數位廣告產業發展的關鍵風向球指標之一。(by Brick)
Meta to Charge Monthly Fees For Using Facebook and Instagram: What to Know
Meta 近期宣布,將於11月起對歐洲使用者提供無廣告版本的 Facebook 與 Instagram 訂閱服務,這是為了遵循歐盟的新隱私法規。使用者將需支付每月€9.99歐元(網頁版)與€12.99歐元(行動 App 版),這一政策是為了因應歐盟禁止,未經同意使用個人數據於數位廣告的新法令。從2024年3月開始,每個附加帳戶都需額外付費。Meta 此舉是在被歐盟處以13億美元罰款後,公司對於歐洲市場的重要決策,因其將使用者數據傳輸至美國伺服器,因而違反了歐盟的資料隱私法規。為重新獲取數據使用權,Meta 承諾將遵循 GDPR 的同意規範。此外,Meta 仍將並行有廣告的免費版社群平台服務,但必須得尊重和遵循不斷變化的歐洲法規。Meta 對於歐洲市場後續發展,將是全球媒體、廣告產業關注的議題,尤其是付費社群平台服務是否能讓使用者接受,更是投資人聚焦追蹤的營收方向。(by Brick)
Omnicom Plants Its Flag In Commerce Media With An $835 Million Deal For Flywheel Digital
OMG(宏盟媒體集團) 宣布以8.35億美元收購 Flywheel Digital,這是該廣告傳播集團列為全球四大代理商佈局電商、品牌零售的決心,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場收購是 OMG 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Flywheel Digital 是一家整合 AI 優化廣告、內容創意、行銷活動和零售數據分析、電商顧問的公司,尤其是電商相關核心服務是幫助品牌在 B2C 電商如 Amazon、Walmart 平台商展開銷售策略。電商的佈局及發展,對於宏盟集團越來越重要,其中也包含與技術夥伴及品牌投入零售媒體合作。這項收購預計將在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預計這將對 OMG 帶入新的數據及零售的 DNA,提供客戶有效創造線上營收的行銷廣告策略。(by Brick)
The Rundown: TikTok 2024 spending
TikTok 在全球廣告市場的影響力持續增加中。根據 Digiday 採訪多位廣告業高管表示,他們預期明年至多會增加 25% 的 TikTok 行銷預算。雖然這數字乍看之下成長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與 Meta 等平台比起來仍然是鳳毛麟角,且由於平台特性的緣故,在 TikTok 相比於 Meta 的社群平台,品牌需要創造兩、三倍的內容,才有辦法在平台上取得足夠的曝光,以及做各種社群行銷的測試。因此在 TikTok 行銷預算當中,又會有很大一部分預算是投資在製作短影片內容,而並非廣告平台服務。
為了能夠衝刺營收,TikTok 據傳也祭出了優惠方案,只要在今年第四季花費超過 7 萬美元的廣告預算,在明年第一季將可以得到 1.4 萬的美元廣告點數回饋,換算下來將近是打八折的價格,對於很多廣告主而言,這樣的優惠確實相當的吸引人。(by Richard)
TikTok is testing using AI to sell you wedding dresses and other products by scanning videos you watch
除了廣告營收之外,TikTok 的電商計畫也持續推進,在一個半月前我們曾經報導 TikTok Shop 已經對全美一億用戶推出,透過直播帶貨、影片中的商品標籤等機制,讓影片內容與商品可以做結合,更近一步的引導消費者在 TikTok App 中完成整個內容導購到結帳的體驗。然而等待購物內容的產出似乎無法滿足 TikTok 對於電商成長的渴望,根據 Business Insider 報導揭露,TikTok 也正在嘗試透過 AI 的手段,來自動辨識影片當中的商品,並引導消費者到 TikTok Shop 中購買相關的商品。根據 TikTok 發言人表示,他們目前僅在美國與英國針對一小部分使用者測試,但可想而知若成效不錯,我們很快也將會在其他市場中看到此功能的推出。(by Richard)
Google Boss Sundar Pichai Defends Apple Search Deal
Google 搜尋引擎的反托拉斯案件自 9 月 12 日開庭後,日前來到第八週的高峰時刻。上週一 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出庭為 Google 的行為繼續辯護。
Google 搜尋引擎幾乎無所不在,即便是微軟的 Bing 推出 AI 功能,還是無法吸引大量的網路使用者選擇使用 Bing ,更不用說其他的搜尋引擎。不過這次美國政府指控 Google 通過非法向蘋果等競爭對手支付費用,進而佔據了搜尋市場約 90% 的份額屬於非法一事。 Google 的回覆說這一切只是為了維持搜尋和廣告業務的競爭力所進行的必要投資。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在法庭上證詞指出,投資 Chrome 提升體驗,因此 Google 搜尋量不斷提升。根據 Google 在2010 年的研究報告如 IE 瀏覽器轉到 Chrome 增 48%,由 Mozilla來的使用者增加了 27%。
若是如此,Google 還要靠花大錢來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在上週揭露的內部文件中顯示,Google 在 2021 年花費了高達 263 億美元來維持其在不同品牌的手機、瀏覽器等各種平台上預設的搜尋引擎地位。另外據《紐約時報》報導,其中大部分的費用(約 180 億美元)都投資於蘋果公司。科技巨頭間的資金及技術合作,已造成市場寡頭壟斷的結果,這不僅是搜尋引擎的壟斷,同時更是廣告生態圈的反競爭的賽局。(by Johnny)
What Gen Z’s connected TV viewing habits can teach brands
戰後嬰兒潮跟 X 世代,是作為過去傳統媒體的主要收看者。 Y 世代(千禧世代)與 Z 世代作為數位媒體的主要收看者,那麼傳統電視跟連網電視就很好的詮釋了這 2 群世代,不過也就意味著廣告主想要跟 2 群世代進行廣告溝通,就應該弄清楚要分別用什麼載具與策略了。Magna Media Trials 和 Samsung Ads 的最新研究顯示,Z 世代跟 Y 世代族群,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連網電視上觀看影音內容,而 X 世代和戰後嬰兒潮的觀眾則主要是在有線電視上觀看影音內容。與其他群體相比,每個族群都顯示出其獨特的觀看習慣。例如,全天觀看電視的 Z 世代觀眾在深夜電視時段(凌晨 12 點至 6 點)看廣告的關注力反而最高,其次是白天時段(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不過 Y 世代的情況則是恰恰相反:在黃金時段(晚上 7 點至凌晨 12 點)看廣告的關注力反而最高。
CTV 和 OTT 平台為廣告主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可以向不同的觀眾提供不同的廣告,還提供了新的形式,舉例能呈現 QR code 的 Shoppable 廣告和其它形式的互動廣告,而目前在台灣市場也已經有 LiTV 可在 CTV 上提供 Shoppable 廣告與其他互動廣告形式。因此,代理商在制定媒體策略時,應該考慮不同世代對媒體環境的偏好,還有對廣告形式的接受偏好來做準備,而非企圖以單一載具與形式來對所有觀眾做無差別溝通。(by Johnny)
Netflix To Offer New Ad, Sponsorship, Measurement Options
Netflix 從會員訂閱制跨到觀看廣告的服務已經快滿一年。這一年 Netflix 提供了廣告主可以指定下廣告在每日或是每週節目和電影的 Top10 頻道,而且與第三方監測單位 IAS 以及 DoubleVerify 合作廣告成效測量,甚至在美國市場還跟 Nelson One 合作。
根據 MediaDailyNews 之前的報導顯示,在2024年的到來, Netflix 宣布更積極佈局在新的廣告形式以及廣告贊助方案,包括像是「Binge 」的特殊廣告方案,用戶在連續看了三集的廣告之後,第四集將不會出現廣告,只會在該集影片內容下方出現贊助商的名字。此外,明年在美國市場將推出可以掃 QR code 的創意廣告形式讓廣告主選用。Netflix 表示,在 2024 年除了廣告有新格式,會更積極增加電視節目內的廣告贊助商。近期,戀愛節目《盲婚試愛》以及魷魚遊戲真人實境秀節目《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都有廣告贊助商加入,在今年年底 Netflix 甚至會先行推出「Moment Sponsorships」,並將在明年全球推出此廣告贊助方案。
目前業界評估 Netflix 觀看廣告的每月活躍用戶大約在 500 萬~600 萬左右,明年 Netflix 將端出更多更豐富的廣告合作形式與方案,可以看出 Netflix 非常重視廣告所帶來新的營收模式,但是以 Netflix 觀看廣告的用戶數來看,似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除了讓廣告主有更多合作廣告的方式外,應該也需要讓用戶數更具規模。(by Jeremy)
Lessons from YouTube in how generative AI is changing the creator economy
廣告主可以透過 YouTube 生成式 AI 工具,得到廣告推薦、優化建議和其他廣告解決方案。而生成式 AI 亦將改變 YouTube 創作者經濟體系,主要改變了三點:加速了創作過程、更多人可以成為創作者、創作內容走向國際化。
YouTube 生成式 AI 提供內容創作的 idea、見解、內容大綱,都有助於加速創作過程。此外,生成式 AI 也降低了創作的成本與時間,意味著讓更多人有能力去自行創作影片內容,像是 YouTube 提供了 Dream Screen,讓創作者可以自行生成背景影像,不需要再使用綠幕或是平面設計軟體。生成式 AI 對後期製作也帶來很大的好處,因為可以透過自動配音幫助翻譯成不同語言的內容,這項技術將可觸及到全球的使用者。
生成式 AI 的出現,不僅僅改變廣告投遞方式,對於內容創作也引起巨大影響。原本成為 YouTuber 的門檻經過多年發展後逐漸變高,現在卻又因為生成式 AI 的便利性,重新推翻門檻高牆,相信未來應該會看到更多有趣的影片內容跟新穎的創作者,也更有機會收看到全球各地不同語系的創作內容。(by Jeremy)
【長文閱讀】
YouTube’s Crackdown Spurs Record Uninstalls of Ad Blockers
廣告阻擋器(Ad Blockers) 一直都是媒體產業的夢魘,裝上了廣告阻擋器的使用者,媒體就沒辦法透過廣告來盈利變現,就算有再多的流量可能都會是賠錢的生意。
而廣告阻擋器影響的不只是小媒體,當然也包含了 Google 和 Facebook 這樣的媒體巨獸。其中 Facebook 在 2016 年時就已經決定公開與廣告阻擋器開戰,不時的調整網頁程式碼,跟廣告阻擋器開始一場你追我跑的戰爭。
廣告阻擋器的關鍵時刻
在今年 10 月的時候,廣告阻擋器的開發者們才在阿姆斯特丹舉辦了年度的社群大會 Ad Filtering Dev Summit,其中 Google 正是今年的贊助商之一。
Google Chrome 基於安全隱私的緣故,在近期 Chrome 版本,針對可以用來阻擋廣告的 API 有做了些修改,而在社群大會上 Google 的產品領導人們便是希望能夠消弭廣告阻擋器開發者們的不安,試圖透過公開透明的溝通來讓大家理解 Chrome 的調整。
然而在此同時,Google 的另外一個團隊,也正準備與廣告阻擋器開戰。
YouTube 的反制
YouTube 早在今年五月左右時便已經開始測試對廣告阻擋器的反制,針對一小部分使用阻擋器的使用者會跳出訊息提示,請他們關掉阻擋器後才能觀看影片。
而這個反制測試在 10 月下旬釋出到了更多使用者,許多使用者無法不觀看 YouTube 影片,因此選擇移除電腦上的廣告阻擋器,創下了單月有史以來最高的反安裝數。
根據 YouTube 發言人說法,廣告阻擋器無疑是違反該公司的使用者服務條款,若消費者真的想要無廣告的體驗,可選擇訂閱 YouTube Premium 服務。
對廣告阻擋器影響巨大
根據 Ghostery 這套廣告阻擋器的官方表示,在十月中時他們迎來了過往三到五倍的每日反安裝數,超過 90% 有填寫問卷的消費者都表示因為 YouTube 要求,所以才選擇移除。
AdGuard 也是一套受歡迎的反廣告軟體,號稱有 7500 萬使用者以及 450 萬的付費使用者。在十月以前,通常每日的反安裝數只有 1.1 萬左右,而到了 10 月 18 日時則達到了一天 5.2 萬的反安裝,將近是五倍的數量。
當然有壞處也有好處,許多使用者也在這個間點嘗試下載新的廣告阻擋器,比如說 Ghostery 也在十月第三週迎來了單日 6 萬次的下載,而 AdGuard 付費版因為仍不受 YouTube 影響,也吸引了不少新的付費訂閱。
Google 跟廣告阻擋產業
Google 作為一個以廣告營收為主體的公司,對於廣告阻擋器的態度卻相當的搖擺不定。就以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應用商店而言,至今仍然是禁止廣告阻擋器的相關應用上架,然而蘋果的 App Store 上卻是允許的。
但在 Chrome 擴充套件商店上,卻是持相對開闊的心態,開放上架了無數的廣告阻擋器,以及第三方追蹤的阻擋器。
廣告阻擋器
有相當多的調查與統計指出,將近三成到五成的使用者會透過安裝廣告阻擋器的瀏覽器來瀏覽網站。同樣在調查中也顯示,其實消費者並不真的討厭廣告,只是討厭「無法跳過的廣告」。
Eyeo(Adblock Plus、AdBlock 和 uBlock 背後的公司)支持的 可接受廣告委員會(Acceptable Ads Committee)和 Google 的 Coalition for Better Ads 都是一個例子。透過媒體廣告業界自主規範,避免這些惱人的廣告,來找到使用者體驗和媒體收入的平衡。
Eyeo 的創辦人便在這次也公開呼籲,希望 Google 能選擇與 Acceptable Ads Committee 合作,將 YouTube 廣告調整成為較友善的形式,那他們旗下的廣告阻擋器也會配合開放這類廣告展示。
結論
作為媒體廣告業的小蝦米們,看到 YouTube 帶頭與廣告阻擋器發動戰爭可說是百感交集。正面來看,廣告阻擋器確實影響了許多媒體的營收,能夠有一波反安裝的浪潮自然有益於媒體營收。
然而這場戰爭並不會有終止的一天。今天 YouTube 雖然得到了短期的勝利,但很快阻擋器開發者們就又會有新的手段來反制。
長期來看,要如何能夠找到合適的廣告形式,讓多數使用者能夠接受,從根本原因去減少使用者去用廣告阻擋器,這才是整個產業必須要一起去面對的課題。(by Richard)
【技術議題】
【活動資訊】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