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WWDC 2023 公佈新的相關方針之後,主要針對第三方 SDK 隱私清單和簽章,App Store 常用 SDK 名單正式公佈了,卻完全沒有看到 MMP 平台或 SSP 的相關 SDK 出現。§ X 正與 Amazon 討論合作讓 X 的廣告庫存能夠在 Amazon Ads 上購買。 § 廣告主可能至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程序化廣告支出在劣質內容上。§ Google Bard 正式搭載全新語言模型 Gemini。§ IPG Mediabrands 支持 Prime Video 廣告,雙方達成了為期三年的廣告合作協議。§ Google Ads PMax 讓廣告主選擇退出 SPN 流量。
TPG 週報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一早上 10:00 出刊,每一期將由 TPG 成員分享當週所閱讀的大小新聞與短評,還有不分新舊的優質閱讀文章分享。
【新聞短評】
X discusses using Amazon's ad-buying software - WSJ
據《華爾街日報》週五揭露消息,X 正與 Amazon 討論合作讓 X 的廣告庫存能夠在 Amazon Ads 上購買,藉此吸引數以百萬計透過 Amazon 購買廣告的中小型企業。考慮到數個月前 X 才導入 Google Ad Manager 作為其廣告銷售平台、先前也有與 PubMatic 展開合作,力求能夠爭取更多廣告預算,會考慮與 Amazon 合作的動作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 X 近日因為平台上反猶太內容而惹火了許多大型廣告商,包括 Comcast 和華特迪士尼在內的多家公司在上個月暫停了在 X 上的廣告,據傳 Amazon 在談判中也要求 X 保證,任何由 Amazon 銷售的廣告不會出現在仇恨言論或違反其政策的其他內容旁邊。(by Richard)
Only One-Third of Every Programmatic Dollar Reaches End-User, ANA Report Finds
根據美國國家廣告商協會(ANA)最新的供應鏈透明度報告,廣告主可能至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程序化廣告支出。該研究分析了21個品牌在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之間的廣告活動數據,涉及的廣告支出為1.23億美元。研究發現,每一美元進入需求方平台(DSP)的廣告預算中,僅有36美分配到一般網站(目標族群)。其中29美分被廣告技術中間商,35美分流向劣質媒體、無效流量和內容農場(MFA)。這些發現跟隨著 ANA 揭露的數據,即15%的程序化廣告支出用於 MFA 內容農場網站。
此外,平均廣告活動在 44,000 個網站上運行,但500個網站佔了63%的曝光量。因此,報告指出,廣告主可以考慮減少與之合作的媒體數量。進一步來說,在 Audience Buying 的廣告交易模式中,若廣告目標為「購買轉換」的確是可以相對不需要在意內容環境,但若廣告目標為「廣告觸及」提高品牌知名度,內容環境及品牌安全則就變得極度重要。因此通常廣告主在「公開競價」模式中,會應用媒體曝光白名單來避免劣質內容網站曝光。甚至,選擇以「首選交易」購買模式以確保廣告流量品質。(by Brick)
Google advertisers can now opt out of Search Network
今年11月 Google 被指控,在非 Google 網域中出現 Google 關鍵字廣告,其中包含許多色情內容、盜版內容網站。近期對於此事件有了回應,Google 打算啟用讓品牌可「暫時」選擇退出在 Performance Max 活動上的 SPN(Search Partener Network 是來自非Google 網域的搜尋合作夥伴流量)廣告曝光。當然,對於一個 AI 廣告產品 PMAX 來說,概念上不容許人工介入判斷及操作廣告曝光選擇。因此,PMAX 提供讓廣告主選擇退出 SPN 流量,的確是在產品上很大的讓步。Google 發言人表示,「儘管我們對 Adalytics 的方法論和結論,表示極大的不滿,但我們總是尋求改進我們的產品以滿足合作夥伴的需求。」
類似的案件對業界來說,早已不是第一次。本刊報導過 YouTube 涉嫌詐欺廣告主的預算,根據 IAS 的測量結果只有 3.4% 的 TrueView 曝光是透過 GVP(Google Video Partners),而整體影音廣告曝光只有 7% 會在 GVP 上出現。對此,Google 一如往常表示質疑第三方監測單位的方法論及結論。總之,廣告運用聯播網體系運作是成熟、合理的商業模式。但是,基於誠信原則,無論是 SPN 或是 GVP 的運作都應該「主動且透明」讓廣告主明暸,你買 Google 關鍵字廣告不是 Google 100%的關鍵字廣告。(by Brick)
Google’s Bard chatbot is getting way better thanks to Gemini
Google Bard 正式搭載全新語言模型 Gemini,ChatGPT 恐將迎來強勁對手。
OpenAI 旗下的 ChatGPT 近期成為全球熱門焦點,並以驚人速度席捲消費者市場。相較之下,Google 的 Bard 相形遜色,儘管 Bard 的 chatbot 不斷更新功能,但其提供的回覆以及資訊,仍無法與 ChatGPT 或是 GPT-3 ,GPT-4 的 Chatbot 相比擬。然而,Bard 的時代可能即將來臨。現在英文語系的使用者,已經可以體驗由 Gemini Pro 帶來的全新 Bard 服務,Google 表示 Gemini 在多方面的技術可媲美 OpenAI ,甚至更勝一籌,不久的將來會開放支援更多語系。
生成式 AI 的大混戰在 Google 這次升級 Bard 似乎正式燃起狼煙,目前 Bard 僅使用 Gemini 系列中階版本 ( Gemini Pro ),僅能自動生成文字內容, Google 預計明年測試 Gemini 終極版本 ( Gemini Ultra ),功能會更加強大,且可以自動生成圖片,影片以及聲音。總而言之,Gemini 的到來,讓 Bard 成為與 ChatGPT 一樣優秀的生成式 AI。不論是 OpenAI,Google Bard 或是 Claude. AI,這些生成式 AI 互相競爭之下,彼此推出的服務會更加精進,而消費者將可體驗這些服務帶來更多的便利性與驚喜。(by Jeremy)
In 2024, retail media and streaming TV will build on each other’s momentum | Sponsored Content
零售媒體與連網電視,強強聯手,前景看好。零售媒體 與連網電視是目前數位廣告最熱門的媒體之一,但是兩者卻十分地發散。到了 2024 年,這兩個媒體將共同邁向新的高度。據 Insider Intelligence 預測,2023 年在美國的零售連網電視 ( Retail Media CTV ) 廣告花費將達到 8.3 億美元,到了 2027 年底將飆升到 86.4 億美元。廣告技術廠商看好這個趨勢,制定出零售與串流媒體的合作方式,利用連網電視廣告結合零售數據。目前在 Roku 平台已經有成功案例,Red Baron 利用 Kroger Precision Marketing ( KPM ) 的購買數據,在 Roku 平台上使用影音廣告觸及流失的消費者。經過這波廣告活動,Red Baron 的家庭消費者涵蓋率提高了 48 %,銷售金額成長了 6.9 %,而 Roku 觀眾被此波廣告打到後,在 Red Baron 產品上的消費增加了五倍。
雖說零售媒體的消費者數據正在漸漸開放合作,但是還不清楚零售平台龍頭們是否會跟進。 隨著零售平台營收增長放緩,以及資料無塵室 ( Data Clean Room ) 解決了隱私問題,未來應該會有越來越多零售數據可以結合到連網電視,讓消費者觀看廣告即可下單,拭目以待。(by Jeremy)
Amazon Prime Video Prepares to Introduce Ads with IPG Mediabrands Collab
明年年初, Amazon 將在其 Prime Video 平台的內容中加入廣告,成為美國的串流媒體中最後一家引入廣告的主要企業之一。這一計畫將得到 IPG Mediabrands 的支持,雙方達成了為期三年的廣告合作協議,將在 IPG Mediabrands 各個國家的平台推廣銷售廣告。據 Insider Intelligence 報道,目前訂閱 Amazon Prime 服務的用戶數量增長放緩,不過在美國還是有 1.573 億用戶的龐大數量。且 Amazon 自己也聲稱,在美國每月有 1.15 億觀眾使用 Prime Video 觀看影片。
Amazon 與 IPG Mediabrands 的合作,倒是為串流媒體訂閱制走進 ad supported 形式帶來了另一種不同的進行方式,不過要知道媒體代理商彼此都是處於競爭的狀態,當一家大型代理商代理著媒體廣告時,身為其他競爭者會有多高的意願去向競爭者採購廣告版位?這題的答案可能需要留待時間觀察了。(by Johnny)
Retargeting Is The Next Phase Of CTV Performance
最近,關於連網電視的廣告轉換能力又變成了業界的討論焦點。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行銷人員希望串流媒體的行銷活動能在行銷漏斗最後一層,而不是只有完成觸及和知名度提升的功能而已。根據 Moloco 公司的策略主管兼亞太區總經理 Jay Trinidad 說:「歸根究底」成效行銷就是基於結果的廣告作法。他認為,連網電視的成效行銷的核心就是更加注重「再行銷」。成效行銷人員需要提高廣告支出的投資報酬率,以證明對特定媒體(包括串流媒體)的持續投資是合理的。在連網電視廣告上加 QR code 只是在觸及目標人群時希望能增加轉換的一個例子。 Trinidad 說,節目製作人和廣告代理商,還在尋找方法嘗試將連網電視的曝光與轉換連結起來,特別是將連網電視廣告再行銷到行動裝置上。簡言之,使用者、家戶、數據、廣告歸因等相關技術未來是否有所突破,將是連網廣告發展的一大關鍵。(by Johnny)
【長文閱讀】
Privacy updates for App Store submissions
Apple 一直以來都是 App 應用程式在隱私權等相關機制上的創新者,在今年 WWDC 2023 公佈新的相關方針之後,近日針對 App 開發者們公佈了具體的規則,會在明年春季生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三方 SDK 隱私清單和簽章
在六月的 WWDC23 時,iOS 宣布加入了新的隱私清單(Privacy Manifest)和簽章機制,此概念是要求第三方的 SDK 需要提供一份「隱私清單」,說明其對於個資的使用狀況。App 開發者則需要收集 SDK 的隱私清單,於送審時一併提出,確保外部 SDK 的使用安全,並為消費者提供額外的隱私保護。
當時便預告會在今年下半年公布一份在 App Store 上常用的第三方 SDK 名單,只要在該名單上的 SDK,就一定需要標注在 App 的隱私清單之中。從 2024 年春季開始,當開發者在 App Store Connect 送審新 App 或更新 App 時,如果這些 App 包含了清單上的第三方 SDK,則必須包括該 SDK 的隱私清單,無論使用的版本新舊與否。
常見服務無一倖免,跨平台開發套件一樣中槍
而就在上週這份 App Store 常用 SDK 名單正式公佈了,涵蓋了從第三方服務到一些常用的開發套件,幾乎沒有一個 App 能夠完全避開這些 SDK,多少都會使用到相關服務。
跨平台開發工具如 Cordova、Flutter 和 Unity 全部都在榜單上,這些工具能夠讓開發者用相同或近似的程式碼,打造多平台的 App 而受到廣泛使用,被視為常用的第三方 SDK 並不意外。
而知名第三方服務 Google Firebase 也是名列榜上。Firebase 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幫助開發者建立、維護和改進其應用程式。Firebase 旗下的相關 SDK 在行動 App 開發中非常常見,從 App 當機分析的 Crashlytics 到使用狀況分析的 Google Analytics 4 都是 Firebase 提供的服務。
毫無懸念的,Facebook 的登入與分享功能 SDK 自然也難逃一劫。這些 SDK 作為 ATT 政策的主要受影響對象,一直以來都受到嚴密的關注,這次自然也是名列其中。事實上,雖然當年 Facebook 針對 IDFA 彈出視窗以及相關的要求在媒體上與 Apple 有了好一波攻防,也與開發者溝通需要做好應對,然而開發者們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Facebook SDK 在當時可說是安然下莊,現在是否能夠順利再次過關,將會是明年大家相當關注的一點。
MMP 與廣告平台政策為何?
然而這份名單上面令人感到疑惑的點是完全沒有看到 MMP 平台或 SSP 的相關 SDK 出現,前面 Google 跟 Meta 都已經列席了,但旗下的廣告 SDK 如 AdMob 或是 Meta Audience Network 卻沒有出現在名單上,讓人相當疑竇。
此外,在行動應用端常見的行動測量平台(MMP)也缺席在名單上。MMP 是 App 廣告主用來追蹤其不同行銷渠道表現的平台,常見的包含 Adjust、AppsFlyer 或是 Branch。為了能夠做到跨渠道的追蹤,這些平台往往會使用類似 Fingerprint 等侵犯隱私的做法,這次沒被列管也可說是出人意料之外。
需要使用理由的 API
對於上面這點,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 Apple 公佈的另外一個要求:針對特定 API 需要出示具體的使用理由。
除了這些列管的第三方 SDK 之外,Apple 也在這次公告當中,要求 App 開發者針對特定容易造成隱私外洩風險的 API,需要標注明確的使用理由,且這些理由需要在 Apple 規範的合理使用範疇當中。不只是 App 本身直接使用到 API 需要出示理由,如果 App 使用了第三方 SDK,在 SDK 當中有用到這些高風險 API,也需要在 App 送審時一併提供理由。
這樣的做法其實很類似 Meta 這幾年來針對第三方開發者的要求,也是需要開發者針對每一項個資使用都出示具體的使用案例,並且人工進行審查。所以很有可能過往一些被 MMP 平台用來做 Fingerprint 追蹤的 API,都會在這過程當中被攔截下來禁止使用。
結論
整體來看,Apple 的想法是,當開發者在 App 中使用第三方套件(SDK)時,需要對該 SDK 在應用程式中所包含的所有行為負責,也就是要求開發者要了解套件的資料收集和使用方式。
雖然此要求合情合理,然而對於開發者而言無疑是增加了不少困擾,考慮到 App 送審本身就已經有不少的未知性,常常送審後與 App Store 來回往返耗掉相當多時間,各位 App 開發者或是發布商,真的需要提早做好準備了。(by Richard)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