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若能以善意重新參與業界,重新好好面對已承諾 CMA 保護發佈商以及廣告業的義務,完善 Privacy Sandbox 的相關功能,仍有機會能夠贏得勝利。§ OpenAI 與康泰納仕集團簽訂了內容協議。§ 為了避免加州新聞保護法案通過,Google 將在五年內支付1.72億美元。§ 為了回應歐盟數位市場法案(DMA)的要求,Apple 宣布 iOS 使用者將推出一系列更新。§ Netflix 除開發自家廣告平台外,現在正與 Snowflake、LiveRamp 和 InfoSum 合作。§ TTD 執行長在第二季的財報會議中指出,UID 2.0 已達到臨界規模的採用量。
TPG 週報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一早上 10:00 出刊,每一期將由 TPG 成員分享當週所閱讀的大小新聞與短評,還有不分新舊的優質閱讀文章分享。
【新聞短評】
Netflix Sees 150% Jump In Upfront Ad Sales This Year
Netflix 剛結束了有史以來的第二次 upfronts (美國電視產業的廣告招商週),Netflix 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在前期談判中的廣告銷售額增加了 150%。這些廣告投資主要來自旅遊、汽車、零售、速食和一般消費品等品牌。過去,微軟一直是廣告的獨家合作夥伴,但是從本月初開始,除了微軟的 Xandr 之外,Netflix 也開始透過 TTD 和 DV360 提供 PMP 的交易模式。這意味著 Netflix 希望走的是廣告主可以透過程式化購買的途徑來與其合作。Netflix 自從2022 年首次推出廣告的價格是 CPM 65 美元,因為市場的反應狀況一路降至目前約 30 美元,這也是有助於未來更多的廣告主願意加入購買的原因之一。
目前,Netflix 的程序化廣告 PMP 交易只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市場提供,但有考慮在未來的幾個月內將 PMP 交易擴展到其他市場。然後預計在今年的 11 月,Netflix 也將開始透過程式化保證交易來銷售其廣告流量,就不會再只有選擇PMP 交易才能購買的到 Netflix 的廣告流量。(by Johnny)
Netflix deepens ad tech ties with clean rooms
同樣是 Netflix 的新聞,Netflix 在第二季度財報中表示,目前擁有 2.78 億家庭會員,透過訂閱以及廣告收入,截至 6 月 30 日結算有 96 億美元收入。Netflix 內部高層坦承,他們正積極努力拓展廣告業務,以期待提高收入與訂閱用戶數。Netflix 除開發自家廣告平台外,現在正與 Snowflake、LiveRamp 和 InfoSum 合作,讓廣告主可經由使用這些數據無塵室,達到跨平台共享數據,廣告主可在安全的環境中確認受眾重疊率、廣告活動後的觸擊率和頻率,以及最後的歸因。由上述不難發現,Netflix 正認真推進廣告相關的業務,不過隱藏的憂慮是 Netflix 全球廣告副總裁 Peter Naylor 上個月剛離開了該公司,加上一些廣告主對於該平台在擴大廣告支援的進度過度緩慢而感到失望。希望這些技術廠商的加入,可以重新拾回廣告主對於該廣告平台的信心度。(by Jeremy)
Are We Ready For UID3
TTD 執行長在第二季的財報會議中指出,他們的 UID 2.0 已「達到臨界規模的採用量」。主因是 UID 2.0 是使用雜湊的加密方式,來處理電子郵件作為識別網路使用者的身分,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 7 月時就警告了廣告主,對包括電子郵件的敏感資料進行加密處理,並不能滿足網路用戶隱私保護的要求。
根據 Next In Media 的 Mike Shields 文章表示,鑑於 UID 2.0 被採用為第三方 cookies 的長期替代品,TTD 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受到一些不必要的監管單位關注。因為多年來 TTD 一直都無法找到一家獨立的組織來擔任 UID 2.0 數據的管理者。
律師 Alysa Hutnik 則是表示,UID 2.0 雖然是將電子郵件進行雜湊加密,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定會侵犯使用者的個人隱私。只要一開始就在隱私權政策中清楚說明作法與用途,並且讓網路使用者可以輕鬆地選擇退出 UID 2.0,那麼這在美國就是屬於合法的範疇。
此外,Shields 的文章中也有寫道,事實上網路使用者可能更在意的是網路巨人如 Google 或 Meta 如何使用他們的個人資料而不是在意 UID 2.0。(by Johnny)
OpenAI and Condé Nast ink content licensing agreement for ChatGPT and SearchGPT
OpenAI 持續與內容網站合作,支付龐大金額取得內容版權來訓練 AI 模型,這次是跟康泰納仕集團簽訂了內容協議,其中包含了 Vogue、The New Yorker、GQ、Wired 和 Vanity Fair 等網站的內容,可讓 OpenAI 可以在 ChatGPT 及其新搜尋引擎產品 SearchGPT 中展示來自上述網站的內容。此項協議不但可以提高 SearchGPT 的人氣,並幫助與 Google Search 相競爭。不過如上期報導所說,SearchGPT 在短期無法取代 Google Search 成為首選搜尋工具。據彭博社報導,OpenAI 與新聞集團多年協議的總價約2.5億美元,果然是凡欲 AI 必先燒錢。隨著 AI 科技公司與媒體出版商共生利益的商業模式日趨成熟,伴隨搜尋模式逐漸轉型,Google 在一般搜尋服務市場佔有 89.2% 以及手機移動裝置搜尋佔有 94.9% 的份額,有機會被其他搜尋服務逐步侵蝕版圖。(by Jeremy)
Browser Extension Developers Say Google And Apple Need CMA Oversight
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正調查,行動瀏覽器市場中的壟斷行為,如: Apple 如何透過強制所有 iOS 裝置瀏覽器使用其專有的 WebKit 引擎來限制競爭。因此,Google 及 Appple 最近的更新包括多項針對可能有壟斷疑慮的政策或功能提出議補救措施。然而,20位軟體應用開發者和瀏覽器擴充功能製造商向 CMA 提出,這些補救措施未能打破行動網頁擴充功能在 iOS 和 Android 上的進入障礙。他們認為,Apple 和 Google 在移動平台上的壟斷行為限制了擴充功能的應用,並阻礙了創新和使用者自定義體驗的發展,尤其是在行動裝置上尚未能如桌機電腦瀏覽器那樣實現廣泛的擴充功能兼容性。這些開發者現正要求 CMA 考慮這些問題,以推動更公平的移動生態系統。(by Brick)
Google strikes a deal with California lawmakers to fund local news
上週,Google 與加州立法者達成了一項協議。根據該協議,Google 將在五年內支付1.72億美元,以支持該州內的當地新聞媒體業者。Google 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加州新聞保護法案的通過,該法案本將要求 Google、Meta 向加州內容發布商支付費用。另外,該協議中關於 AI 加速器計劃的條款也受到批評,協議原本主旨是希望加州立法者、科技公司和新聞媒體合作,開發一個協作框架以加速 AI 創新。然而,如今的AI 技術發展早已演變成,是對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威脅。簡之,這項協議結束了加州立法者與 Google 之間為期數月的爭議,Google 強烈反對這項措施,不希望再經歷如同加拿大和澳洲當地市場法令那般支付巨額內容費用,甚至在美國各州及全球產生連鎖效應。(by Brick)
Meta and Spotify CEOs criticize AI regulation in the EU
Meta 和 Spotify 分別在各自網站上發表聯合聲明,批評歐盟對 AI 的隱私法規限制了創新,特別是阻礙了公司在開源 AI 領域的發展。Meta 認為,由於缺乏適當法規,其無法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使用公共(公開)數據訓練 AI 模型。此外,Meta 也將因法規不明確而暫不向歐盟提供新的AI 模型相關服務。同時,Spotify 表示,早期對 AI 的投資是其串流服務成功的關鍵,並強調簡化的監管結構將加速開源AI 技術的發展,支持歐洲開發者及創作者生態系統。
當然,Big Tech 公司不是總是反對歐盟對於大型企業的各種限制。例如:這兩家公司也共同面對 Apple在 App Store 政策上的挑戰,批評其對開發者的新商業規則過於繁瑣,Meta CEO Zuckerberg 與 Spotify CEO Ek 皆批評,Apple 原本商業機制是違背歐盟數位市場法案(DMA)規則,而 Apple 新的政策也因其繁瑣到讓大家懷疑任何開發者都不會選擇加入。甚至,Spotify 也曾稱 Apple 的合規(DMA 規範)計劃為敲詐和完全是一場鬧劇。(by Brick)
Perplexity AI plans to start running ads in fourth quarter as AI-assisted search gains popularity
隨著 AI 輔助搜尋的興起,包括 OpenAI 和 Google 在內的科技巨頭也紛紛推出相關服務,使得這一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也在銷售端開始展露計畫。其中 Perplexity AI 預計在今年第四季開始投放廣告功能,儘管該公司近期因被指控抄襲媒體內容而陷入爭議,但其發展速度仍然驚人。根據公司的自家資料顯示,Perplexity 的 App 已被下載超過 200 萬次,每月處理超過 2.3 億次搜尋,而在美國的搜尋量在過去一年內成長了 8 倍。
根據媒體報導,Perplexity 預計採用 CPM 模式提供廣告,其價格將超過 50 美元,遠高於市場行情。公司的目標廣告客戶族群包括科技、健康與藥品、藝術與娛樂、金融以及食品與飲料等領域。根據公司的介紹,Perplexity 的使用者主要為高學歷、高收入的專業人士。(by Richard)
Exclusive: Google Suggests Buyers Target Teens, Going Against Its Policies
上個月我們曾經報導 Google 偷偷與 Meta 勾搭,協助 Instagram 投放廣告給未成年的 YouTube 使用者,以求能夠在與 TikTok 競爭中勝出。然而,最新的調查顯示,這種做法並非僅限於 Meta 一家。根據 ADWEEK 的報導,多位廣告主表示,Google 的業務建議他們選擇「年齡未知」的受眾來間接鎖定青少年,這似乎違反了 YouTube 自身的政策。Google 在 2021 年曾宣布不再允許廣告主根據年齡、性別或興趣來鎖定 18 歲以下的使用者。
這種做法引發了對 Google 政策執行的質疑,以及對可能違反相關兒童隱私保護法(COPPA)的擔憂。Google 表示將採取行動,確保業務們不會協助廣告商繞過公司政策,並將調整教育訓練內容,以確保公司同仁理解不得協助廣告主特別針對敏感族群做投放。(by Richard)
Apple Announces New Changes to the Browser Choice Screen and Default Apps on iOS and iPadOS in the EU
為了回應歐盟數位市場法案(DMA)的要求,Apple 宣布將於過幾個月後為歐盟地區的 iOS 使用者推出一系列更新,其中包括一個全新設計的瀏覽器選擇畫面。新版畫面將包含多個不同瀏覽器的 App Store 副標題和描述,並允許使用者直接從選擇畫面下載並替換為預設瀏覽器。
除了瀏覽器選擇畫面的更新,Apple 也宣布在 iOS 18 中為歐盟使用者新增「預設應用程式」設定選項。使用者將能夠為通話、垃圾電話過濾、發送簡訊、地圖導航、密碼管理、鍵盤和文字翻譯等功能設定不同的預設 App。此外,歐盟使用者也能夠移除一些核心 App,如 App Store、訊息、相機、照片和 Safari。(by Richard)
【長文閱讀】
Has Idealism Killed Google’s Pursuit Of Privacy?
自從 Google 宣布取消移除第三方 Cookies 後,市場已經有一陣子沒有相關的消息,連本週刊的編輯都覺得有點不習慣(?)。
繞了一圈全然是空
幾週前 Privacy Sandbox 團隊宣布改變方向,要取消淘汰 Chrome 瀏覽器的第三方 Cookies 計畫。取而代之的是在這篇公告中,一段曖昧不明的文字,說要讓使用者能夠主動做選擇。
然而當我們細探,會發現此時的消費者就已經能夠自主在 Chrome 瀏覽器中關閉第三方 Cookies,那究竟 Google 後續的介面會怎麼調整?這個答案至今 Google 仍然悄聲無息,留下茫然的產業眾人。
包含本刊在內,許多人針對此事已經發表了不少評論。然而本週 AdExchanger 有一篇來自前 Google 員工的投書,分享了他認為前公司會繞了一大圈走到如此困窘局面的關鍵,以及產業也因為 Google 的失靈,導致錯失了什麼機會。
完美主義
相較於產業多數人對於 Google 的不信任,在 Google 內部的員工們大多相信 Google 真的是一間關心隱私的公司。只要在市場現實允許的範圍內,他們大多會選擇尊重也保護使用者的隱私。
也因此,Google 的 Privacy Sandbox 計畫,實際是花了重本,由專職也專門的隱私工程師、產品經理和精通隱私法規的律師們組成,其中的開發流程以及和 Chrome 版本去做階段測試推出都是數一數二的精細,在業界很難找到一樣程度的團隊與流程。
就實務上來看,Google 提出的各種 Privacy Sandbox 草案確實都是以高度保護消費者隱私為出發,許多設計可說是為了保護資料、而導致於提供的功能過於簡陋,廣告產業的許多常見操作也因此變得窒礙難行。
Google 忽略了其他人的困難
隨著時間推移,對完美隱私的渴望和相對的不靈活性成為了進步的敵人,也影響了其他想要進步的人。
作為一個上兆美元的公司,Google 的管理團隊致力於培養數學家,針對隱私和匿名性方面的專業知識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與資源,試圖向世人表達他們是負責任的去管理大家的隱私資料。然而作為基層的 Google 員工恐怕無形中也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其他公司也有能力去實行類似的數據治理以及隱私的追求。
然而此次第三方 Cookies 淘汰,所容易受到影響的媒體和 App 產業,大多都是以中小型企業、獨立發布商為主,這些較小的公司根本無法承擔和 Google 相同的技術負擔。
我們可以從許多 Google 的文件與發言中看到,大多論述都認為發布商們就是得適應它,但卻忽略了資源缺乏的事實,也並沒有針對這點提供太多的協助。
置換了概念
隨著專案的拖延,「Privacy Sandbox 從未打算成為 Cookies 的替代品」這樣的說法也在 Google 的論述當中越來越常見。這與 Chrome 在英國 CMA 監督下淘汰第三方 Cookies 的承諾相矛盾。對於監管機關而言,Google 需要承諾內容發佈商可以在使用者獲得更多隱私保護的同時,繼續透過廣告收入蓬勃發展。
而在 Google 的「Privacy Sandbox 從未打算成為 Cookies 的替代品」論述中,「移除第三方 Cookies 需要能夠保有內容發佈商與廣告科技公司利益」的概念就也被偷換掉、消失得無影無蹤。
Google 以追求完美隱私為名,拒絕或未能實踐一些日常廣告的機制,這導致廣告商無法真心投入 Priacy Sandbox 的研究以及導入,最終這樣的缺乏社群參與,也終究造成了 Google 自食惡果、進退不得。
大家乾脆都做黑的
多年來,針對 Privacy Sandbox 的矛盾一直都存在,不管是在產業,甚至是 Google 內部。追求完美隱私的 Privacy Sandbox 員工、實際上相對務實的 Google 廣告部門的緊張關係一直明顯可見。
Google 無疑需要做更多努力,才能真的緩解這些擔心,推出真正能夠階段性淘汰第三方 Cookies 的機制或功能。對於一家專門解決世界上最困難問題的公司來說,這些當然仍然是有可能的。
然而,過去這麼多年中,Google 持續不願意妥協並且堅持完美的隱私,導致整個生態系對於 Google 以及 Chrome 已經失去信心。Google 的不確定性也助長了那些不良的手段,讓更多廣告業者選擇投入開發不透明、不可監管和侵入性的追蹤方法。
事實上,就連 Google 自家產品 Tag Manager 在這段期間中也多次推出偽造第一方追蹤的機制。這些機制能夠去欺騙瀏覽器,將第三方 Cookies 化為第一方,讓 Google 能夠進行不透明的伺服器到伺服器追蹤。
結論
Google 從誕生以來,一直就是一個大學實驗室、研究生的專案,Google 搜尋至今仍然是人類社會偉大的發明,沒有 Google 我們沒有辦法去存取這麼多網路上無窮盡的資訊。
然而當離開實驗室,在商業競爭的環境下,加上政治、法規的監督,任何的產品和顯然是無法採行完美的計劃,只能透過滾動修正的方式來達到業界共識。而就是這樣的完美主義,導致了 Google 落到今天的下場。
Google 若能以善意重新參與業界,重新好好面對其在 CMA 答應保護發佈商以及廣告業的義務,並投入困難的抉擇與妥協來完善 Privacy Sandbox 的相關功能,仍然有機會能夠贏得勝利,替使用者提供比現在更好、更私密的網際網路。(by Richard)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