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 週刊 Issue 177 - 內容平台迎來「量跌、價跌」的雙重打擊,誰還站得住?

§ 面對媒體營收寒冬,Reddit 2025年第二季財報依舊亮眼。§ DoubleVerify 最新研究,越來越多食譜網站正在大量運用生成式 AI 製作內容。§ TikTok 正在推出一項名為 Engaged Session 的新廣告工具。§ Dotdash Meredith 更名為 People Inc。§ Amazon 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所簽署的內容授權協議,年價值高達 2,000 萬至 2,500 萬美元。§ Spotify 第二季財報仍未達預期。§ Amazon 停止在 Google Shopping 上投放廣告。§ Roku 第二季扭轉虧損。

【新聞短評】

DoubleVerify Warns Advertisers About AI Recipe Sites

根據 DoubleVerify 最新研究,越來越多食譜網站正在大量運用生成式 AI 製作內容,包括食譜文字、圖片甚至作者大頭照。其中,InsanelyGoodRecipes 與 MarketGrow 被點名為代表案例,後者甚至在短短一年內從股市新聞網站悄然轉型為食譜內容農場。這些網站每月吸引數百萬訪客,但幾乎未對其 AI 來源進行揭露,引發對透明度與內容品質的質疑。

對廣告主而言,AI 食譜內容可能構成品牌安全風險。DoubleVerify 警告,廣告應避免出現在低品質、無人審查的 AI 內容農場上,並呼籲 DSP 與 SSP 提供更清晰的內容辨識與排除機制。儘管並非所有 AI 內容都不合格,但在未明確標示、無把關機制的情況下,品牌聲譽仍可能受損。面對生成式 AI 降低內容門檻的趨勢,正規創作者與消費者都將面臨資訊真偽難辨的新挑戰。(by Richard

EXCLUSIVE: TikTok to Roll Out New Tool for Advertisers to Follow People Beyond the App

TikTok 正在推出一項名為「Engaged Session」的新廣告工具,允許廣告主在不依賴 Pixel 追蹤的情況下,衡量使用者在離開 TikTok 點擊廣告後的行為。只要使用者在外部網站或商店頁面停留超過 10 秒,即視為一次「高意圖互動」,廣告主可針對這類用戶進行優化與再行銷。

這項功能提供的指標如 Total Engaged Sessions 與 Cost per Engaged Session,可與 Google 和 Adobe Analytics 等第三方工具對齊。在日益嚴格的隱私規範下,TikTok 透過這種非像素方式,補足社群廣告中點擊與轉換之間的資訊落差。據 TikTok 內部測試數據顯示,Engaged Session 可將每次互動成本降低 46%,並顯著延長平均瀏覽時長、降低跳出率。此工具適用於所有 TikTok 廣告版位,包含搜尋廣告。(by Richard

Dotdash Meredith Rebrands to People Inc., Reflecting the Next Era of the Web 

數位媒體公司 Dotdash Meredith 於週四正式更名為 People Inc.,以旗下最具代表性的品牌「People」為名,象徵企業在生成式 AI 時代下重新定位自身敘事、重塑品牌認同。執行長 Neil Vogel 表示:「我們的名字就是我們的敘事:為人們創作內容,傳遞給人們。」

此次更名不僅結束了 Dotdash 與 Meredith 併購後的「拼裝品牌」階段,也反映該集團逐漸從 SEO 驅動的長青內容模式,轉向更貼近 People 雜誌的即時新聞與生活趨勢導向內容策略。儘管 Vogel 強調公司仍堅守「非政治、非硬新聞」的定位,但內容節奏已明顯加快,以回應 AI 搜尋引擎對傳統長青型內容模型的衝擊。新名稱既向 Time Inc. 的歷史致敬,也試圖在 AI 時代重申對人類創作價值的承諾,但品牌顧問也警告,過於「以人為本」的標語,恐在未來 AI 整合中成為包袱。(by Richard

Amazon to Pay New York Times at Least $20 Million a Year in AI Deal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Amazon 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所簽署的內容授權協議,年價值高達 2,000 萬至 2,500 萬美元,為這家新聞媒體帶來可觀收入,約占其 2024 年總營收的近 1%。這筆多年期合約不僅是 Amazon 首次與媒體達成 AI 授權合作,也是《紐時》首次正式將新聞、食譜與體育(The Athletic)內容授權給 AI 公司使用。

Amazon 可利用《紐時》內容訓練 AI 模型,並於 Alexa 等產品中引用摘要與短篇內容。這類交易的興起,正反映出版業與 AI 公司如何重新評價新聞內容在搜尋與回答引擎時代的商業價值。相較之下,OpenAI 與 News Corp 達成的協議據稱總價值逾 2.5 億美元,與 Axel Springer(Business Insider 與 Politico 母公司)的協議也超過 3,000 萬美元。儘管《紐時》目前仍對 OpenAI 與 Microsoft 提出版權訴訟,但對 Amazon 的交易則被視為實踐「優質新聞應獲酬」理念的一環。(by Richard

Amazon–Google rivalry heats up as Amazon reins in AI agents and drops Google Shopping ads

曾相互依存的電商巨頭 Amazon 和搜尋霸主 Google,正因生成式 AI 使得電商、廣告與搜尋的界線逐漸模糊,走向互相競爭的道路上。雙方都意圖掌握從產品發現到結帳的完整購物旅程。近期 Amazon 採取兩項關鍵行動:一是切斷 Google 的 AI 購物代理程式 Project Mariner 抓取其商品列表的權限,先前也對 ChatGPT 等 AI 代理程式採取相同措施;二是停止在 Google Shopping 上投放廣告,Google 因此損失一個重要零售廣告客戶。這些動作顯示 Amazon 的策略快速轉變,與 Google 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Shopify 也採取類似措施,指示 AI 機器人不要代替使用者購買商品,但 Amazon 的措施更為嚴格。

生成式 AI 預計將顛覆過去探索商品的模式,消費者將轉由對話式代理程式來推薦、比較和購買商品,這雖簡化購物旅程,但也可能減少消費者直接瀏覽網站的機會。Amazon 致力於透過 Rufus GenAI 聊天機器人等工具,將消費者從查詢到結帳都留在其生態系內。Google 則專注在其 AI 代理程式,即使購物旅程更具對話性,也能將消費者留在其豐富的廣告環境中。這場戰役指向「 贏者通吃 」的未來,兩大巨頭正競相建立封閉、數據豐富的生態系。然而,若 Amazon 成功封閉其市場數據,恐導致零售格局分裂,減少消費者選擇並降低價格透明度,甚至可能讓品牌和零售商在這些封閉生態系中陷入利潤減少的惡性競爭。(by Jeremy

TikTok ban will be upheld if sale isn’t reached by September

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指出,若 TikTok 未能在 9 月 17 日期限前完成出售給美國買家,恐將在美國面臨禁用。這項交易必須讓美國取得對 TikTok 應用程式及其演算法的控制權,但中國政府對出售程式碼態度堅決否定,使交易充滿變數,尤其在關鍵買家黑石集團(Blackstone)退出後,TikTok 的未來更加不明朗。若全面禁用,將對 TikTok 造成毀滅性打擊,美國作為其核心市場,可能導致其損失高達 70% 的全球廣告收入,同時也會嚴重衝擊依賴該平台的廣大創作者和廣告主。

儘管過去曾面臨禁令威脅但最終解除,全面禁用仍非定局,然而,Lutnick 的言論已加劇廣告主對 TikTok 穩定性的疑慮。這加速了廣告主轉向跨平台策略的趨勢,使 TikTok 的廣告收入成長面臨風險。因此,品牌不應過度依賴 TikTok,而應採取多元化媒體組合,將資源轉移至 Instagram Reels 或 YouTube Shorts 等平台,以降低暴露於 TikTok 波動性的風險。密切關注監管動態和產業情報,將是廣告主做出明智平台投資決策的關鍵。(by Jeremy

Spotify’s ad business lags despite user growth

Spotify 儘管訂閱使用者大幅增長,第二季財報表現仍未達預期,營收與利潤雙雙失利,導致股價下跌逾 10%。這主要歸因於整體經濟不穩定的壓力和其廣告技術平台的緩慢發展。儘管每月活躍使用者成長至 6.96 億,其中觀看廣告的訂閱使用者也增加 10%,但營收僅達 45.3 億美元,營運收入更季減兩成,廣告業務的成長緩慢成為一大挑戰。

因此,Spotify 致力於業務多元化,自 2023 年以來,Spotify 的有聲書庫已擴大三倍,達到超過 40 萬本,且在美國、英國和澳洲等主要市場,有聲書收聽時數增長超過 35%,並推出了新的 Audiobooks+ 訂閱方案,將有聲書視為非音樂內容的核心。面對消費者的消費力下降和經濟不確定性,Spotify 在廣告交易平台的努力雖值得肯定,但行銷人員仍應更保守預估其廣告成效。(by Jeremy

Inside the search rumor swirling around Meta

就在傳統搜尋正轉往 AI 搜尋的時刻,卻傳出 Meta正在默默準備進攻搜尋市場。根據多位廣告代理商高層向媒體 Digiday 透露,Meta 已著手開發結合 AI 技術的搜尋產品。雖然細節尚未公開,但相關計畫已啟動。Jellyfish 全球副總裁 Shamsul Chowdhury 表示,Meta 內部有搜尋廣告產品的規劃,另一業者則推測該產品將結合當前的 AI 技術,以強化搜尋能力。近來 Instagram 搜尋體驗明顯提升,引發外界對 Meta 搜尋戰略的揣測。Chowdhury 指出,搜尋功能改善往往代表平台準備向品牌主展現其精準的內容索引與推薦能力。The Moonlighters 創辦人 Sam Piliero 亦證實,Meta 正透過 AI 增強 Instagram 及 Facebook 搜尋,預期會運用大量影片資料和大型語言模型,進一步優化搜尋體驗,這也呼應其「超級智慧」團隊的 AI 佈局。

此外,Meta 持續推廣「搜尋增幅(search lift)」工具,協助評估廣告投放對平台搜尋所帶來的加成效益。現有數據顯示,透過 Meta 推廣的品牌,其傳統搜尋成效顯著提升,對重度搜尋廣告主效果更為明顯。隨著 AI 搜尋逐步成為產業標準,Meta 在搜尋和廣告市場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持續鞏固其數位產業領導地位。(by Johnny

TikTok’s Video Experience Is Taking Over Digital Out-Of-Home In Taxis

美國叫車服務公司 Curb Mobility 宣布與 TikTok 合作,將內容導入全美 65 城、逾 15,000 輛計程車的 Taxi TV 螢幕,主攻大城市市場。TikTok 自 2023 年起推動「Out of Phone」計畫,將社群影音內容延伸至實體場域,除 Curb 外,也與多家數位戶外媒體合作。TikTok 新螢幕合作負責人 Dan Page 表示,此舉鞏固其機場、戶外、飛行及電視多重螢幕布局。廣告主可直接向 TikTok 購買廣告,以達成曝光目標。兩方未公佈收益分配細節,TikTok 創作者不直接分得廣告收益,而是借助 Taxi TV 擴大曝光。成效方面,Curb 根據廣告主需求設計量化方式,提供包含 QR Code等互動元素,並以螢幕與 app 數據追蹤實體店造訪及網站流量,移動端廣告點擊率逾3%。據 CreatorIQ 報告,82%代理商認為 KOL 行銷成效勝過傳統廣告。儘管 TikTok 在美國面臨法律挑戰,Curb 仍積極推進合作。相信數位廣告產業未來類似跨平台合作,有望成為數位戶外廣告發展趨勢。(by Johnny

Roku beats second-quarter revenue estimates as platform growth accelerates

Roku 日前公佈第二季的財報,總營收達 11.1 億美元,年增 15%,大幅超越華爾街的預期,並實現 1,050 萬美元的淨利,成功扭轉去年同期的虧損局面。而 Roku 推動成長的關鍵在於平台事業(廣告與內容分潤),這部分的收入強勁成長 18%,達到9.75 億美元,主要受惠於影音廣告表現及收購平價訂閱平台 Frndly TV。同時,平台部門毛利亦提升至 4.98 億美元,年增17%。Roku 目前也是美國第2大的 FAST 平台,使用者數量緊追在 Pluto TV 之後。廣告業務則因與 Amazon Ads 達成獨家合作。此次戰略結盟讓廣告主可經由Amazon DSP 平台,觸及美國逾 8,000 萬戶的 CTV 家戶,等同掌握全美超過 80% 的認證 CTV 市場觸及規模。今年 Roku 憑藉平台收入的成長,展現平台型串流業者的強勁續航力及盈利潛力。隨著連網電視廣告市場持續擴大,Roku 的產業地位預期將進一步強化。(by Johnny

Tesco taps LiveRamp data platform across grocery, home and clothing, mobile and retail media divisions

英國零售通路巨頭 Tesco 宣布擴大與 LiveRamp 的合作,將其應用至食品雜貨、居家與服飾、行動通訊與零售媒體等部門。透過 LiveRamp,Tesco 能運用 Clubcard 會員超過 2,300 萬戶的第一方數據,進行更個人化且具洞察力的廣告投放。此舉因應業界棄用第三方 cookies 的趨勢,實現以顧客為核心、可擴展且重視隱私的行銷模式。

本次合作允許 Tesco 將消費者洞察推送至超過 13 個媒體平台,幫助品牌進行跨平台投放與精準分群,例如依照飲食需求分類。廣告主也能透過 Conversion API、受眾分群及建模功能,更有效提升投資報酬率(ROAS),並整合線上與線下的透明成效衡量(如 MMM 模型)。Tesco 強調,這項合作將不只強化與品牌與代理商的協作彈性,也為其 CPG 客戶提供可共用的平台價值。LiveRamp 及 WPP 亦表示,此合作已成功開啟以第一方數據驅動的媒體成長新局。(by Brick

【長文閱讀】

Ad Automation Powers Reddit’s Most Profitable Quarter Yet

過去一年,對新聞媒體與內容平台而言,無疑是寒冬來臨。Meta 與 Google 的流量規則驟變、AI Overviews 搶走搜尋結果點擊,讓原本依賴 SEO 與社群導流的內容平台陷入「量跌、價跌」的雙重打擊。尤其是生成式 AI 工具普及後,使用者越來越少點進網站閱讀,取而代之的是 ChatGPT 或是 Gemini 一句話整理、一張表格摘要。

對許多內容發布商而言,這宛如一場生存決戰時刻,傳統的流量變現模型幾乎被重新洗牌。但在這樣的逆風中,美國版 PTT Reddit,卻在 2025 年第二季交出史無前例的漂亮成績單,不僅廣告營收年成長 84%,還迎來上市以來最賺錢的一季。

靠更有效的廣告,Reddit 迎來自上市以來最賺錢的一季

Bloomberg Tech 專訪: 13:57 Reddit COO Jen Wong

Reddit 第二季營收達到 5 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高達 4.65 億美元,年成長率達 84%。執行長 Steve Huffman 更直言:「這是 Reddit 自上市以來最賺錢的一季」。除了營收亮眼,其他指標也全面上揚:

  • 日活躍使用者(DAU)達 1.104 億人,年增 21%
  • 每位使用者平均營收(ARPU)達 4.53 美元,年增 47%
  • 廣告主數量年增超過 50%

財報一出,盤後股價大漲 16%。在媒體廣告普遍疲弱的時代,這樣的成績不只是逆風,更像是宣示 Reddit 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廣告成長路徑。 2025 年第二季實現高達 YoY+84% 的廣告營收,關鍵在於他們對廣告主需求的快速回應與產品策略的進化。這包括強化廣告活動的自動化流程、推出新型態的廣告產品(如動態商品廣告 DPA),以及針對大型品牌客戶提供專人協助廣告策略規劃、素材優化與跨區域執行的高度客製化服務。

更重要的是,Reddit 在平台整合性上也下足功夫,積極與像 Smartly.io 等第三方廣告科技工具整合,讓廣告主能在熟悉的系統環境中輕鬆投放與優化 Reddit 廣告,真正做到「更易用、更好整合」。這些策略共同驅動了 Reddit 廣告業務的快速成長。

Reddit 讓論壇升級為廣告成效內容平台

Reddit 的這張亮眼成績單,絕非運氣好。事實上,他們在產品、技術與商業策略上都做出幾個關鍵動作,許多內容平台不是沒做,就是做不出來。

首先,在廣告產品面,Reddit 強化了成效導向的廣告能力,推出動態商品廣告DPA,平均 ROAS 為標準轉換型活動的兩倍,並搭配 auto-bidding、conversion API,讓投放流程朝向全面自動化邁進。

其次,在創意格式上推出 Conversation Summary Add-ons,自動擷取 Reddit 使用者的正面評論,直接嵌入廣告素材中,實際點擊率比傳統展示廣告高出 10%。

此外,Reddit 也顯著優化廣告主體驗,不僅提升平台操作易用性,更與第三方廣告科技平台 Smartly.io 整合,讓品牌主能透過熟悉的介面操作投放。更重要的是,Reddit 不只深耕大型品牌客戶,還透過全球帳戶團隊擴展高潛力預算,並針對中小型廣告主提供簡化、自動化的廣告解決方案,從大客戶到中小企業全數納入。

這些策略背後,Reddit 已不再只是論壇,而是成功轉型為一個語意驅動、以轉換為導向的成效型內容平台,成為廣告主願意不斷加碼的投放陣地。

擁抱 AI,不被取代

正當大多數內容平台苦於 AI 抽走流量、導致廣告營收雪崩式下滑時,Reddit 並未選擇與 AI 對抗,而是做出一個關鍵的戰略轉彎:與 AI 合作、並將語意資料商品化。

本刊曾報導過 Reddit 與 GoogleOpenAI 等 AI 公司簽訂資料授權協議,開放其龐大的社群語料用於模型訓練,進一步開啟非廣告型的資料營收來源。

再者,AI 搜尋雖改變使用者行為,但也讓 Reddit 在搜尋領域異軍突起,許多使用者在 Google 搜尋時會主動加上「Reddit」關鍵字,例如「best budget laptop reddit」,使 Reddit 成為 AIO(AI Overviews)之外重要的資訊、答案補充來源。

Reddit 甚至不等流量流失,直接推出自家語意搜尋產品 Reddit Answers,從上一季的每週 100 萬活躍使用者快速成長到 600 萬,雖規模仍遠小於主搜尋的 7,000 萬人,但顯示 Reddit 正積極建立自己的 AI 搜尋習慣與語意優勢。

除此之外,Reddit 也將社群對話進一步商品化,推出 Community Intelligence 工具,協助品牌從真實使用者的討論中理解市場口碑,甚至生成對應的廣告素材。這些策略,讓 Reddit 成為 AI 生態系的內容供應核心,而非被取代的受害者。正如 Reddit 執行長 Steve Huffman 所說:「Google 的導流每週波動很大,但整體來說,第二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逆風期。」但與其坐等流量下滑,Reddit 選擇建立自己的內容經濟,讓資料與對話成為平台最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也許正是 AI 時代內容平台的新生路徑。

結論:不用 AI 改變,就是等著被 AI 改變

因 AI 流量下滑及重挫是日常的一部分,高價 CPM 已是往事不堪回首。台灣的媒體、內容平台業者也該開始面對一個根本問題:你的資料、你的內容、你的社群對話,能不能變成可以被「商品化」的內容資產?

Reddit 帶來的啟示,不只是營收成長的消息,而是一個更根本的轉型範例。如何從內容平台,變成語意層級的數據供應商。同時提供 AI 及使用者內容真正的價值。

TNL Mediagene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技術長李致緯認為,「這是一場看不見的曝光戰,即使 AI 引用不一定帶來即刻流量,只要能長期佔據資訊權威的位置,等於在讀者腦中留下品牌印記。以《曼報》為例,雖然訂閱人數約 3 萬,和主流大型媒體相比量體很小,卻因與讀者建立起緊密連結,得以自給自足、穩定接案。」

因此,無論是內容價值或是廣告成效提升,不用 AI 改變,就是等著被 AI 改變。

就在上週,《曼報 Pro》的付費方案預購在兩天內就吸引了超過 2,100 名訂閱者,預購金額超過 1,300 萬元,實在令人驚艷。其中,創始會員(限量的高階方案,每年需付 6,280 元)佔了 92%近兩千人。無疑是一個的展現緊密連結與變現實力的精彩案例。

總之,如果內容只是資訊,AI 只需一秒就能重製千萬次。但信任無法訓練、連結無法複製,讀者與平台用時間換來的默契,才是媒體、平台經營的根本。(by Brick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