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透過 GA 會將歐盟的使用者資料傳輸到美國,而去匿名化的資料處理不足,沒辦法達到歐盟法律要求的標準。§ Threads 支援 ActivityPub 協定跳票 § Data Clean Room 標準指南,明確定義 Open Private Join and Activation(簡稱 OPJA)建議做法。§ Amazon 正在審查公司的內容開支,預計執行「削減營運成本」和「縮編超過27,000個工作機會」。§ Spotify 將不再支援 App Store 付款。§ TikTok Music 進軍全付費的訂閱服務。
TPG 週報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一早上 10:00 出刊,每一期將由 TPG 成員分享當週所閱讀的大小新聞與短評,還有不分新舊的優質閱讀文章分享。
【新聞短評】
TikTok launches a music streaming service in Brazil and Indonesia called ‘TikTok Music’
音樂串流服務一直是大型媒體平台相繼競逐的焦點,TikTok 上週開始在巴西和印尼推出「TikTok Music」,是全付費的訂閱服務,收費約為每月 3 美元。TikTok Music 提供了個人化音樂推薦、即時歌詞顯示、與朋友一起創建協作播放列表、音樂識別和離線收聽等功能,算是相當完整。考慮到近年 TikTok 已經捧紅了無數國際的歌手與作品,在發現新音樂上擁有無法替代的價值,但為了與 Spotify / Apple Music 或 YouTube Music 等串流服務競爭,TikTok 仍然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使用者體驗和價值,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取得成功。(by Richard)
Spotify Cutting Off Apple In-App Payment for Premium Subscribers Who Were Paying Through the App Store
本刊先前曾經報導過,歐盟立法規範蘋果及 Google 需要提供開發者選用第三方商店、以及 App 內付款方式的自由。上週根據 Variey 報導,Spotify 針對仍在使用 App Store 付費的 Premium 使用者寄送 Email 通知,表示他們將不再支援 App Store 付款。那些過去透過 App Store 付款的使用者,在計費週期結束後將自動轉到免費帳戶,需要重新訂閱並選擇使用 Spotify 接受的其他付款方式,如信用卡或 PayPal,才能重新啟動 Premium 訂閱。儘管 Spotify 這項決定不會對多數使用者產生影響,因為只有一小部分付費使用者透過 App Store 內購方式支付訂閱費用,但這進一步加劇了 Spotify 與蘋果之間的長期爭議。(by Richard)
What to know about Threads
Instagram 上週在全球推出 Threads,對於本刊的讀者應該一點都不意外,我們已經在一季以前就已經跟大家預告 Meta 正在打造 Twitter 競品。不過當時曾經提到,Threads 將支援 W3C 所定義的 ActivityPub 協定此事卻跳票了。雖然目前我們可以在 Threads app 當中再三看到「聯邦網路」的說明,但 Instagram 的 CEO 也說明他們在上線前仍然來不及將這部分的功能完善,但會盡快跟上。ActivityPub 上最熱門的專案 Mastodon,公司 CEO 也在本週針對 Threads 上線撰文,再三強調基於一開始協議的設計,當 Threads 支援 ActivityPub 時,並不代表其他網路的資料會外洩給 Meta,也認為大型平台採用 ActivityPub 不僅是對去中心化社交媒體運動的認可,也為那些被科技巨頭平台束縛的人,提供了轉換到更好的服務提供者的途徑。(by Richard)
Amazon CEO Asks His Hollywood Studio to Explain Its Big Spending
眾人皆期待今年下半年景氣是否好轉?或許可以從美國的裁員潮趨緩與否來判斷。根據 Bloomberg 報導,Amazon CEO Andy Jassy 正在審查公司的內容開支,同時該公司也正在尋求「削減營運成本」和「縮編超過27,000個工作機會」。去年,Amazon 在原創影音內容及體育節目上的花費達到70億美元 ,相較去年成本支出成長了40%。然而,這些費用似乎對於整體 Prime Video 的獲利的效益非常有限。舉例來說,Citadel 是 Amazon 原創的間諜驚悚劇,一季成本更高達了超過2.5億美元,可說是美國電視史上最昂貴的系列之一,根據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自它首播以來,並未出現在最收歡迎十大串流影音節目排名。這也意味著,這部戲劇並不會帶來更多新的消費者成為付費會員,或是讓舊會員續約訂閱。
的確,自2013 年串流影音大戰至今,內容版權早已因全球 OTT 平台獨佔、壟斷而通貨膨脹,讓地方影音通路不堪負荷。原創影音內容更是其中高風險的規模經濟法則的資本遊戲。然而,有資格挑戰的企業仍是那七大 OTT 國際企業,如今 Amazon 開始持續審視內容開支與效率縮減預算,後續就看其他 OTT 競爭者是否跟進這場經營的「節流競賽」。(by Brick)
The 2022 Amazon Consumer Behavior Report
2022年底,美國電商市場份額已經突破1兆美元。其中,B2C 電商龍頭 Amazon 持續主宰及引領市場消費趨勢。在台灣我們有雙11購物節、618 購物季等活動,在Amazon 的其中一個電商超級大檔,莫過於一年一度的 Prime 會員日(Prime Day)。2015年 Amazon 在20周年慶活動中,首次推出了 Prime Day 並獨特設立的全球購物節日。後續 Prime Day 成為了年度例行電商大檔,每年固定於7月中旬舉辦。今年的 Prime Day 將於 7月11日至7月13日,其中如果會員有訂閱 Amazon Prime,更可以享有提前或者專屬的折扣優惠。針對 Amazon 對於全球 B2C 電商強大的影響力,Feedvisor 發表了2022 Amazon 消費者行為趨勢報告,重點摘要如下:
- Amazon 仍是推動整體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87%的消費者更願意在 Amazon而非其他電商網站上購買產品,有52%的消費者每日或每週至少造訪 Amazon 幾次。
- 「社群商務」和「網紅」在購買行為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 有5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因網紅的影響,而在美容和個人護理類別中購買產品。
- 有32%的購物者經常購買在 Amazon 「搜索結果頁面」上列出的第一個產品,比去年的28%有所增長。
- Amazon仍然是消費者尋找產品資訊的首選。 75%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在購買之前會在 Amazon 上比「較價格和產品評論」。
- 33%消費者會等到 Prime Day來臨才下單購買
(by Brick)
Twitter threatens to sue Meta after rival app Threads gains traction
本週三(6日)才上線的 Threads,至今全球已有超過 3000 萬的註冊人數。Threads 推出後不久,Twitter 便威脅要起訴 Meta,控訴該公司系統性、故意且非法抄襲 Twitter 的商業機密和知識產權。甚至,提出 Meta 得以接觸到還聘請了前 Twitter 的員工,投入規劃及開發 Threads。確實,我們可以感受到 Threads 短短數日的空前盛況下載現象,扎實地讓 Twitter 受到威脅,至於抄襲、山寨、商業機密的說法,我想在社群媒體平台產業競爭上,相對是很難成立的。如同,眾人皆知社群平台「短影音」很重要,各家都在抄襲 Tiktok 的 UI 及UX 設計,或是前期本刊報導 Microsoft 喊出要打造出自己的 PMax(Google Ads 的產品)。最終,仍是社群媒體為了使用者貢獻出什麼服務價值,以及為了廣告主創造出什麼具體效益,才是商業競爭的本質。因此,對 Twitter 來說,與其費力提吿 Meta,不如多花時間討論後續產品、服務的差異化。畢竟,廣告主及使用者來說,他們可能只需要一個短文社交媒體(by Brick)
IAB Tech Lab Blesses Its First Set Of Data Clean Room Specs
本刊於 49期曾報導過,IAB Tech Lab 發表第一版 Data Clean Room 標準指南,且也廣納產業專家意見,提出 DCR「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協作的標準,因此 其倡議 Open Private Join and Activation(簡稱 OPJA),目的就是要說明在程序化購買的供應鏈中,端對端的每一個廠商們該如何對於資料運作、使用上,是既可以數據發揮交換後激活的價值,同時又可以滴水不漏地保護廣告主的第一方數據。這份標準指南,不像 Ads.txt, Sellers.json 以及 Ads.cert 是硬性規定,而是建議來自不同角色的企業如何協作,才是最佳實踐的建議。其中,程序化購買之中的「共謀情境」,泛指 DSP 和 SSP 隸屬同一家公司,或是 SSP 及媒體是同一集團的情況,都很容易讓廣告主的第一方數據因而外洩,因此 OPJA 提出建議就是要符合隱私保護,同時又能讓買賣雙方有效運用數據。IAB Tech Lab 相關文件包含了 OPJA 的建議和規格,對於 DCR 議題關注的讀者不容錯過。(by Brick)
Netflix to revamp advertising strategy to lure brands and boost revenues
近期,串流影音巨頭 Netflix 在法國坎城與各界廣告主高階主管進行了會談。Netflix計劃提供 episodic campaigns(劇集廣告活動),這將在相關節目中呈現連續廣告。毫無疑問,這的確對廣告主是件新鮮且有趣的創新廣告形式。例如廣告主可以指定第十五集的廣告,因為第十五集是充滿幸福感的大結局。甚或,針對不同影音廣告素材,可以用劇集的順序,依序讓觀眾觀看不同的影音廣告。除此之外,此次也是 Netflix 第一次以影音廣告媒體參與坎城獅子節,Netflix 運用自己在內容本身的優勢,形成有別其他串流影音平台的廣告形式,這或許也意味著當明年與微軟廣告合作結束後,該公司也終將發展自家廣告系統,走出屬於 Netflix 獨有的串流影音廣告的王者之路。(by Brick)
【長文閱讀】
Stop using Google Analytics, warns Sweden’s privacy watchdog, as it issues over $1M in fines
瑞典的資料保護監管機構,針對透過 Google Analytics 濫用歐洲使用者資料的行為,正式對使用 Google Analytics 的平台們開罰了超過百萬美金,並且還警告其他公司不要使用 Google 的工具。
其中針對瑞典的電信公司 Tele2 開罰了超過 110 萬美元的罰鍰,而對當地的線上零售商 CDON 則開罰了將近 3 萬美元。此案的指摽性定義在於,這是 2020 年 8 月以來,第一次歐盟執法單位再度針對使用 Google Analytics 或是 Facebook Connect 的行為進行裁罰。
另外有兩間公司 Coop 和 Dagens Industries 也因為使用 Google Analytics 而被監管機關視為資料外洩、違反 GDPR,不過這兩間公司並沒有被判罰款。
到底為什麼用 Google Analytics 會被罰?
本刊的長期讀者,應該針對 Google Analyitcs 一直以來的爭議不會感到意外,從本刊第一期開始,便提到歐洲小國列支敦斯登的資料保護局對於使用 Google Analytics 的媒體提出強烈的警告。
對歐盟的執法機關而言,Google Analytics 收集使用者資料並不是最嚴重的,而是 Google 會將歐盟的使用者資料傳輸到美國,而去匿名化的資料處理不足,沒辦法達到法律要求的標準。
雖然 Google 有 IP 的匿名化機制,會將 IP 位置做截斷處理後再做傳輸,然而在 Tele2 的判決中,監管機構表示該公司沒有清楚說明「截斷是在資料傳輸到美國之前還是之後」進行的,因此未能證明 IP 作為個人資訊並沒有被外洩到美國。
在監管機關的公開聲明中也提到,這項責任不只是對於 Google,而是對於使用 Google 服務的企業,也需要有意識並加入足夠的保護措施,以避免 Google 獲取使用者的個人資料。
除了 Google Analytics 之外,很多服務也會造成 IP 外洩
Google Analytics 作為使用者分析服務,顯而易見會有資料外洩疑慮。Google 近年來服務包山包海,很多其他的服務也都有類似的困境。
許多開發者會使用 jQuery 等 JavaScript 套件,其中一個常見的安裝方式便是透過 Google 雲端提供的版本,此一作法在過往也被視為是「最佳實踐」,因為若多數網站都透過 Google 來下載同一 jQuery 版本,這樣瀏覽器就不用重複下載檔案,有助於網頁效能提升。然而這樣的做法,在現今也已經不合時宜,因為一樣有可能造成 IP 外洩、違反 GDPR 的疑慮。
甚至不只是程式碼,Google Fonts 也提供了上千種的雲端字型,受到數千萬網站的愛用,可以讓網頁畫面設計看起來更加美觀。然而雲端字體必然會牽涉到使用者瀏覽器下載字體的行為,而在下載字體的過程中無疑又造成了 IP 外洩給 Google 的疑慮,也因此在去年一月德國法庭宣告使用 Google Fonts 是違反 GDPR 的。
結論
在這次的事件當中,瑞典的政府官方網站,甚至一度刊出 Companies must stop using Google Analytics(企業應該停止使用 Google Analytics)如此標題的文章。雖然然而該文章在不久後調整標題成為 Four companies must stop using Google Analytics,強調是被裁罰的四間公司,但可見歐盟執法機關的方針,仍然是強烈希望企業們能減少使用第三方的追蹤服務,特別是那些跨國大型企業的服務。
亞洲鄰近國家如日本,近年也推出了相當嚴格的個資保護法案,而台灣這陣子的新興數位法案如數位中介法,也參考許多歐盟相關的立法原則。後續這些判例是否會在亞洲發生?又或是 Google 是否會因為歐盟的種種行為,繼續調整產品服務,減少個資的收集?這些都相當值得我們持續留意。(by Richard)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