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 週刊 Issue 186 - 嫦娥上雲端,廣告上 AI:2025 中秋節快樂

§ Discord 將全面擴展第三方廣告成效衡量合作。§ OpenAI 簽署授權合作的內容平台,在 ChatGPT 的點擊率是未合作者的七倍。§ Magnite 宣布 ClearLine 平台重大更新。§ Perplexity AI 宣布全球免費推出其人工智慧驅動的瀏覽器 Comet。§ Roku 與 AppsFlyer 本週宣布推出 SRN 整合。§ TTD 推出 OpenAds,開放給既有的 OpenPath 合作夥伴使用,與 Prebid.org 推出的新版 TID 分道揚鑣。§ TTD 宣布推出 Audience Unlimited。

【新聞短評】

Introducing Business AI: Empowering Every Business to Grow in the AI Era

當 Meta 這種廣告巨頭正式跳入 AI 對話體驗市場,對許多專注於行銷聊天或客服自動化的新創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場強烈挑戰。Meta 推出名為 Business AI 的全新銷售與客服智慧代理,主打「一鍵部署」與「跨平台整合」:企業能在 WhatsApp、Messenger、Instagram、Facebook 廣告,甚至自家網站上啟用這套 AI 銷售助理。這個 AI 會自動從品牌的社群貼文、廣告與網站中學習,提供 24 小時個人化互動體驗,幫助提升轉換率與顧客忠誠度。

Business AI 在網站上的介面(來源:Meta

Meta 表示,早期使用者如 Julep(美容品牌)與 Solgaard(旅遊電商)分別達成 13% 的廣告投報成長與 6 倍的轉換率提升。更關鍵的是,這項服務在 Meta 廣告中將「免費提供」,在網站與訊息平台上則以低價開放,並與 Salesforce、Zendesk、Microsoft Dynamics 等主流客服與 CRM 系統整合。對市場而言,這代表一旦 Meta 將其廣告生態系與 AI 對話體驗深度融合,過去依靠 SaaS 收費或 API 接入的 AI 聊天新創,將被迫在產品價值、品牌信任與分潤模式上迎來新一輪競爭壓力。(by Richard

Discord puts proof behind its ad pitch with first measurement push

遊戲社群平台 Discord 的廣告業務似乎正正式進入「可被信任的成長階段」。根據最新公布的首次廣告成效測試結果,Discord 與 AppsFlyer 合作為遊戲《Marvel Snap》進行兩場「Video Quests」活動,總曝光超過 1,500 萬次,且參與使用者中有 99% 完成任務並領取獎勵,最終讓廣告主安裝成本降低 30%。AppsFlyer 指出,Discord 的廣告能直接觸及遊戲社群核心玩家,帶來極高的互動性與精準度。

這場測試不僅是 Discord 廣告量化能力的展示,也象徵其從實驗階段邁向成熟商業化平台。2025 年 Discord 將全面擴展第三方成效衡量合作,繼與 Kantar、AppsFlyer 後,今日再宣布與 Gamesight 結盟,未來將提供品牌更透明的歸因、品牌提升與最佳化工具。除了遊戲領域,Discord 也正推出 Arena Quests 與行動版 Video Quests,吸引更多娛樂與非遊戲類品牌加入。對廣告主而言,Discord 的價值在於那群極度投入、真實互動的玩家社群。(by Richard

Scott Spencer’s New Startup Wants To Help Users Monetize Their Online Advertising Data

媒體想要變現使用者資料,使用者也想要變現自己的廣告資料。由 Google 前廣告產品副總裁 Scott Spencer 與前微軟工程主管 Thede Loder 共同創立的新創公司 Rewarded Interest,正試圖讓這兩股力量找到新的平衡。Spencer 是 Google 廣告技術體系的重要推手之一,早年隨 DoubleClick 併入 Google,後來主導了 DFP 與 AdX 的整合與演進,是 Google Ad Manager 平台的核心設計者之一,也曾負責廣告安全與隱私產品線,對全球數位廣告基礎架構有深遠影響。如今他轉向打造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希望讓消費者能直接分享自身資料價值。

Rewarded Interest 的 Chrome 擴充功能介面

Rewarded Interest 推出了一款 Chrome 擴充功能,讓使用者能從自身的廣告資料中分潤收益,同時仍可融入程序化廣告生態,而非阻擋或過濾廣告。使用者只需設定隱私偏好,系統便會自動處理各網站的同意彈窗,並生成一組加密 ID 供廣告主使用。廣告主若採用該 ID,需支付 10% 的媒體費,其中 5% 分給使用者、5% 給公司,理論上每位使用者每年可獲得約 40 美元的回饋。這套機制同時能為出版商減少頁面延遲、提升廣告填充效率,為廣告主提供更透明、合規的身份識別方案。不過,要讓消費者願意安裝、廣告商願意導入、媒體願意配合,仍需跨生態圈的教育與推動。Spencer 表示,這正是他從 DFP 時代累積的經驗所啟發的下一步:「如果資料是廣告的燃料,那使用者理應能分享這份價值。」(by Richard

AI-Powered Ad Fraud Surge: DoubleVerify Flags Massive Spike in Malicious Apps

詐騙集團有了 AI 也變得更加厲害,根據 DV Fraud Lab 的最新報告,全球行動應用程式詐騙正急速攀升,偽造應用程式在 iOS 與 Android 雙平台暴增,數量分別是過去五年平均的三倍與六倍。這些低品質應用多由 AI 自動生成,透過模擬真實使用者行為、偽造評論與點擊,成功繞過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的審查機制,大量製造虛假曝光與廣告流量,造成廣告主嚴重損失。

更令人憂心的是,AI 已讓詐騙變得更容易與普及。從偽造遊戲 App、假評論生成、到利用臨時網站與裝置模擬器偽裝 iOS 流量,這些技術已不再是專業駭客的專利,而是一般詐騙者也能操作的工具。DV 警告,即使是私有交易(PMP)與直購廣告渠道,也難逃 AI 驅動的詐欺滲透。隨著 AI 詐騙橫跨行動、CTV、零售媒體與音訊廣告,業界亟需建立更嚴密的第三方驗證與審查機制,才能在這場「AI 與詐騙的軍備競賽」中保住信任與預算。(by Richard

Publishers with AI licensing deals have seven times the clickthrough rate

圖:ChatGPT 推薦文章框

根據 Tollbit 的《State of the Bots》報告,與 OpenAI 簽署授權合作的內容平台,在ChatGPT 的點擊率是未合作者的七倍。然而,目前僅有少數大型、英文主流媒體與 AI 公司達成協議,獨立、小型與非英文媒體幾乎被排除。這些合作讓 AI 平台在回答問題時以「文章推薦框」展示授權內容,大幅提升流量與曝光。相較於以演算法主導的搜尋時代,AI 內容分發轉為黑箱式的雙邊協議決策,缺乏透明與監管。這不僅加劇媒體資源集中化,也提高新創與小眾媒體的生存門檻,可能損害言論自由與多元觀點。未來若不建立公開、可公平參與的 AI 內容授權市場,將對整體媒體生態造成深遠衝擊。(by Brick

Perplexity AI rolls out Comet browser for free worldwide

Perplexity AI 宣布全球免費推出其人工智慧驅動的瀏覽器 Comet。Comet 最初於 2024 年 7 月僅提供給每月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Max 訂閱使用者,如今全面開放,候補名單已有數百萬人。Comet 免費化,顯示 Perplexity 正積極搶攻市場,以對抗 Google、OpenAI 與 Anthropic 等強勁對手。Perplexity 的舉動正值 AI 瀏覽器競爭白熱化之際。Google 已在 Chrome 中整合 Gemini,Anthropic 推出瀏覽器型 AI Agent,OpenAI 也在年初發布 Operator。為了提升影響力,Perplexity 甚至曾提出 345 億美元收購 Google Chrome。

本刊相信,Comet 的免費化不僅是一種產品策略,更代表內容分發的戰場將再度被 AI 重塑。對媒體而言,未來不能只依賴流量與廣告,必須更積極透過授權與合作來維護內容價值,避免被平台邊緣化。這場變局帶來的不僅是新的流量入口,而是一場關乎主導權與收益分配的長期博弈。(by Brick

The Trade Desk Announces Major Overhaul of Digital Advertising Data Marketplace

廣告主因成本高與難以判斷效益而鮮少使用第三方數據,即使使用也需投入約 20% 媒體成本。為了解決這個狀況,TTD 宣布推出 Audience Unlimited,該功能是透過 AI 為數據分群評分,並以統一優惠價格提供,解決成本與複雜性問題,讓廣告主能更大規模使用高精準數據。除此之外,TTD 同時推出 Koa Adaptive Trading Modes,主要功能包:Performance Mode 用 AI 全面優化出價與資源配置(Audience Unlimited 為免費功能)。Control Mode:交易手動模式,agentic AI 提供建議出價,操作過程自由度極高。另外,在 Control Mode 模式下,Audience Unlimited 廣告主將支付 3.3% 與 4.4% 的分級費率(依曝光成本計算)

Dstillery 與 LiveRamp 認為,此舉讓數據成為行銷核心驅動力,並提升效率與成長。新方案將於 2025 年底在 Kokai 平台率先上線,2026 年初全面開放。(by Brick

Magnite To Unify Curation and Activation Within ClearLine

Magnite 宣布 ClearLine 平台重大更新,將流量策展與廣告投放整合於單一平台,讓買方與策展者能探索、組合並投放跨全通路的高品質廣告資源。新版本即將以 beta 上線,提供差異化供應、第一方數據與內容訊號,並導入 AI 輔助與智能化代理流程,部分技術來自收購今年9月併購的 streamr.ai。ClearLine 與 SpringServe 共用架構,提升數據真實度、降低訊號流失並強化投資報酬率。使用者可直接設定交易條件、價格與定向,並透過 Magnite Access 利用一方與第三方受眾靈活組合交易方案。多家內容平台與代理商支持此更新,包括 IPG Mediabrands、Warner Bros. Discovery、LG Ad Solutions 與 United Airlines。他們認為 ClearLine 提升效率、透明度與規模,簡化 CTV 與全通路影音存取,並釋放更多成效與創新空間。整體而言,ClearLine 目標是打造更直接高效的廣告買賣環境,讓廣告主以單一平台觸及廣泛受眾並提升市場表現。(by Brick

延伸閱讀:什麼是廣告流量策展 Curation?SSP 對抗 DSP SPO 最佳利器

Amazon deepens NBA ties with FanDuel, AWS partnership

Amazon Prime Video 正透過與 NBA 簽訂重大協議,擴大其體育直播的版圖。Prime Video 與 FanDuel 達成第一個贊助合作,將在螢幕上層加入比賽場中投注的內容(dynamic betting content)。同時,與 NBA 的多年合作期間,將由 AWS 提供即時、AI 驅動的統計數據(NBA Inside the Game 功能)。此舉是 Amazon 繼與 NBA 11 年協議之後的擴大合作,目的在強化 Prime Video 在 CTV 領域的競爭力,尤其現在觀看數位直播體育的觀眾已超越傳統付費電視觀眾。

Amazon 也正積極投入運動投注的普及性來吸引觀眾和廣告主興趣。線上運動投注穩定成長,預計 2025 年營收將達數百億美元,FanDuel 在 2024 年保持強勁成長。對廣告主而言,結合場中投注場景與直播體育廣告選項,提供了與高度參與且熱情的受眾建立聯繫的機會。這項策略同時賦予 Amazon 競爭優勢,以吸引興趣並推動 Prime Video 的廣告收入成長。(by Jeremy

Mastercard enters commerce media with Citi, WPP, Microsoft as anchor partners

萬事達卡(Mastercard)正式推出商務媒體聯播網(CMN),此舉結合了與花旗、WPP 和微軟等公司的合作,使其立即具備規模,並將觸角延伸至數位錢包、AI 驅動商務等多元環境。商務媒體聯播網市場正爆炸性成長,預計到 2028 年廣告預算將超過 1,000 億美元,其中非零售商務媒體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 34.1%。

萬事達卡憑藉其龐大的支付管道和每年超過 1,600 億次的卡交易數據,為 CMN 帶來巨大的優勢,特別是其 2.997 兆美元的卡交易量。CMN 透過卡連結優惠,讓廣告主能夠在消費者主要的消費環境進行定向廣告投放。此廣告生態為廣告主創造了觸及 5 億個消費者的機會,預計交易金額達 6.288 兆美元,不僅限於成效轉換,還能具備品牌認知度和考慮度。萬事達卡正藉此機會,在 Visa 進入市場前,為支付網路如何將其第一方數據變現設定新標準。(by Jeremy

Spotify announces flurry of programmatic ad updates, including Amazon partnership

Spotify 近期宣布透過其 Spotify 廣告交易平台(SAX)進行多項重大合作,目的在強化程序化廣告的可尋址性並擴大廣告庫存。公司已與 Amazon 達成全球合作,允許 Amazon 的 DSP存取 Spotify 的音訊與影音廣告資源。此外,與 Yahoo DSP 的整合已有 70% 的轉換率成長和降低90% 的行動廣告成本。Spotify 也計劃在 2026 年擴展 SAX for Publishers。這些舉動連同 Ads Manager 的升級,包括與 Smartly 合作及即將推出的 A/B 測試工具,皆顯示 Spotify 致力於成為全漏斗廣告解決方案,尤其在程序化 Podcast 領域加速佈局。

Spotify 積極擴展廣告業務,以推動 Podcast 等內容的增長,解決程序化滲透率偏低的問題。然而,其廣告業務成長緩慢仍是主要挑戰,尤其在第二季財報未達預期,加上執行長 Daniel Ek 宣布將辭職後,高層的變動恐加劇其困境。不過,Spotify 的新功能展現其改進決心,使用 Ads Manager 網站流量目標的廣告活動,頁面瀏覽率提高了 103%,應用程式安裝率提高 4.3 倍。這些數據加上在 TTD 成本效率的提升(家庭成本降低 8.7%,行動成本降低 44%),為廣告主提供了強大的工具。(by Jeremy

Meta to use AI chats to personalize content and ads from December

Meta 宣布自今年 12 月 16 日起,將把使用者與旗下生成式 AI 的互動紀錄,納入 Facebook、Instagram 的內容與廣告個人化。10 月 7 日起,使用者將收到通知,但無退出選項,僅適用於使用 Meta AI 者。互動紀錄將與既有數據(如按讚、追蹤)整合,用於 Reels 推薦與廣告投放,例如與 AI 談論登山,未來可能看到相關社團、朋友分享或登山鞋廣告。Meta 承諾不會將宗教、性傾向、政治、健康、種族等敏感資訊用於廣告。此更新率先在多數市場實施,英國、歐盟與南韓除外。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強調,Meta AI 將成為「最個人化的 AI 助手」。此外,Meta 亦推出內建顯示器的智慧眼鏡,並與 Google、Amazon 競逐 AI 商業化領先地位。(by Johnny

NBCUniversal-YouTube TV distribution fight highlights streaming's new power struggle

YouTube TV 與 Comcast 旗下 NBCUniversal 的轉播合約談判陷入僵局,恐導致《Sunday Night Football》與《America's Got Talent》等節目最快於本週二下架。爭議焦點在授權費及 YouTube TV 希望直接於平台播出 Peacock 獨家內容,如《Love Island》,但 NBC 堅持維持 Peacock 獨立性以掌握訂閱數據與廣告收益。分析師指出,YouTube TV 訂戶逾千萬,若納入 Peacock 節目,將有助提升黏著度並強化 Google 在 CTV 廣告市場地位。

NBC 批評 YouTube 拒絕最佳條件、意圖不公平取利;YouTube 則反擊 NBC 授權費高於 Peacock 收費,並承諾若節目停播將補償訂戶 10 美元。另涉西語頻道 TelevisaUnivision 擬移至高費率方案,引發「西語稅」爭議,德州檢察長已警告。專家憂心,NBC 節目下架恐使傳統媒體與 YouTube TV 同陷損失,加劇美國電視產業震盪。(by Johnny

AppsFlyer and Roku’s New SRN Integration Will Shed Light On CTV Campaign Impact

廣告主評估 CTV 廣告效益時,常因數據不足而受限。Roku 與 AppsFlyer 本週宣布推出 self-reporting network(SRN)整合,協助行動應用廣告主更精準衡量在 Roku 平台的影音投放成果。此次合作從原本的應用安裝數據串接擴展,納入 Roku Ads Manager,並結合覆蓋 9,000 萬家戶的數據圖譜,提供更完整的訊號支持。

AppsFlyer 的 SRN 架構源於與 Meta、Google 的合作,現以機率型方法如 IP 配對減少對廣告 ID 依賴,並實現數據雙向互通,不僅接收 Roku 成效,也能回傳安裝、訂閱與購買資訊,提升投放精準度。同時支援多觸點追蹤,突破僅依賴最後觸點的限制,讓歸因更清晰。此舉鎖定正探索 CTV 的行動廣告主,涵蓋遊戲、電商、金融科技、旅遊與博弈等產業。行動遊戲平台 Mistplay 為首批測試者,Mistplay 行銷副總 Noa Gutterman 指出,透過數據整合能更清楚證明 ROI,成功提升預算並優化規劃。她形容過去投放如「盲跳入水」,如今則因數據而「清晰可見」。(by Johnny

【長文閱讀】

The open internet 2025, part 2: Buyer innovations to change the ad market for good

過去幾週,程序化廣告世界正經歷一次激烈的供應鏈分裂。事件起點如同我們在本刊 181 期時曾經報導的,是 Prebid 在 8 月無預警地改變了 TID(Transaction ID)的生成邏輯,從原本同一個曝光共享一組識別碼,變成每個 SSP(供應方平台)都各自擁有不同的 ID。這個看似細微的調整,實則斷開了 DSP(需求方平台)橫跨 SSP 分析供應路徑的能力,也徹底引爆產業內對「誰該控制資訊透明度」的爭論。

就在這個節骨眼,The Trade Desk(TTD)於上周宣布推出 OpenAds,一個從 Prebid 分岔(fork)、回到 TID 改版前版本的開源廣告競標解決方案。一場治理哲學的分歧也因此展開:開放網路的未來,是由買方主導的體系?還是由賣方主導的機制?

從 Prebid 到分裂:TID 政策為何成為導火線?

TID,本是 Prebid.js 為每次拍賣請求(auction)產生的唯一識別碼,幫助 DSP 確認同一場曝光、去重比價、優化出價。透過它,DSP 可以分析不同 SSP 的交易費用、底價條件,做出效率最高的購買路徑選擇,這也是近年廣告買方推動的 SPO(Supply Path Optimization)核心依據。

然而在新版 Prebid 中,這個邏輯被打破:

  • 每個 SSP 會收到自己版本的 TID,DSP 無法確認是否為同一曝光
  • 拍賣路徑被「人為打散」,透明度遭到削弱
  • 買方失去比較與去重能力,提升了賣方的「價格操作空間」

這場技術調整背後,Prebid 所提出的理由包括隱私、合約遵循與收益保護,表面上是為了發布商的權益設想,但業界觀察普遍認為這實質強化的是轉售商(resellers)在供應鏈中的議價與掩護能力。

IAB Tech Lab 更直接指出,這項修改「違反 OpenRTB 規範」,削弱了公開技術標準的完整性。

OpenAds:不是替代,而是重新設計競價信任

面對 TID 被切斷的現況,TTD 沒有選擇在 Prebid 上爭辯,而是直接 fork 成自己的版本 OpenAds,並提出一整套開源、透明、可審計的供應鏈治理方案。

根據目前已經公布的資訊中可以理解,OpenAds 是一個新的 Prebid wrapper(拍賣容器),特色包括:

  1. 恢復原始 TID 架構,讓 DSP 能再次追蹤跨 SSP 曝光路徑  
  2. 拍賣邏輯全面開源,讓任何人都能檢視競價演算法是否公平  
  3. 允許其他 DSP 接入,前提是其流量來源為「可驗證的直接需求」  
  4. 分為兩種版本:企業版(server-to-server)與簡化版(client-side tag)  
  5. 與 OpenPath 串接,形成「可見供應鏈 + 公平拍賣」一體解決方案  
  6. 搭配同步推出的新 PubDesk 分析工具,給發布商即時回饋與買方行為洞察  

OpenAds 目前已正式進入第一階段部署,開放給既有的 OpenPath 合作夥伴使用。針對中小型網站,TTD 也將推出簡化版本,預計於 2025 年底前問世,支援前端部署與 CMS 快速整合,降低接入門檻。

同時,新開發的 PubDesk 工具整合,TTD 預計於 10 月 14 日的 Prebid Summit 公開更多細節,屆時也將釋出部分開源拍賣邏輯,作為整體透明化治理的一部分。

結語:媒體的議價能力,不來自遮蔽,而是信任

正如我們過去在首次報導 TID 變更爭議時所提,媒體的 CPM 議價力從來不該只建立在資訊遮蔽或封閉管道,而是來自於不可取代的內容價值與使用者信任。OpenAds 正是這種期待的具體化:不是由 SSP 來定義什麼是透明,而是讓買方與賣方都有機會參與標準的制定與競價邏輯的討論。

OpenAds 的出現,對媒體而言,未必是立刻可見的收入提升,但卻是一次重新參與市場治理的機會。

當程序化廣告拍賣的每一步都可以被檢視、每一個路徑都能被比較,媒體真正的優勢,就不再是擁有一套秘密價格表,而是能證明「好的內容,值得第一手的廣告預算」。(by Richard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