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 週刊 Issue 183 - 控告 Google 已成為一股風潮

§ 繼 OpenX、Dotdash Meredith 後,PubMatic 也對 Google 提出訴訟。§ Google 的 AI Mode 已正式支援日文、韓文、印尼文、葡萄牙文與印地語等五種語言。§ Netflix 宣布其廣告庫存即將在 Q4 上架 Amazon DSP,TTD 股價跌。§ Magnite 宣布收購 AI 新創公司 Streamr.ai。§ Comcast Advertising 宣布與 xpln.ai 合作推出 Focus,推算「注意力分數」。§ Pinterest 正推出「在哪購買」的連結。§ IAB Connected Commerce 指出 RMN 成效不安因素。

【新聞短評】

AI Mode is now available in five new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Google 的 AI Mode 來勢洶洶,現在除了英文外,已正式支援日文、韓文、印尼文、葡萄牙文與印地語等五種語言。這代表用戶可以用母語與 AI 對話、提出複雜問題,並透過 AI 強化的搜尋模式深入探索網頁內容。所幸,目前還沒支援中文,讓中文內容出版者暫時鬆一口氣。

更令人關注的是,外界傳出 Google 很快就會將 AI Mode 設為預設搜尋體驗。這意味著全球使用者將更直接地進入 AI 驅動的搜尋模式,對整個開放網路與內容分發模式帶來深遠影響。(by Richard

Netflix Opens Up Ad Inventory to Amazon DSP

TTD 股價又跌爛了,Netflix 宣布其廣告庫存即將在 Q4 上架 Amazon DSP,涵蓋美洲、歐洲、亞太等主要市場,讓廣告主能更無縫地在熟悉的平台上購買 Netflix 的串流電視廣告。這是繼與 Google DV360、Yahoo、Microsoft、TTD 合作後的又一擴張,代表 Netflix 正積極分散銷售通路,以爭奪持續成長的 CTV(Connected TV)廣告預算。

消息一出,The Trade Desk(TTD)股價暴跌近 12%,今年以來累積跌幅已超過 60%。投資人明顯認為 Amazon DSP 的崛起對 TTD 構成實質威脅。此舉也再次凸顯 CTV 市場競爭激烈,平台之間出現更多「競合」(co-opetition)關係,像是 Netflix 與 Amazon 雖是影音訂閱的競爭對手,卻在廣告技術上攜手合作。(by Richard

PubMatic Becomes Latest SSP to Sue Google

現在告 Google 已經成為一股風潮。繼 OpenX、Dotdash Meredith 後,PubMatic 也對 Google 提出訴訟,指控其壟斷行為造成自身營收與市佔受損,無法在公平市場中競爭。這些訴訟是建立在今年四月美國法院認定 Google 壟斷廣告伺服器與交易市場的基礎上,各家 SSP 與出版商紛紛跟進,尋求賠償。

雖然 Google 最近提出了自家「補救方案」,但如預期般並未涉及結構性改革,例如拆分 AdX,而僅是承諾開放存取權限與放寬限制。這場廣告科技產業與 Google 的法律大戰,隨著歐盟的巨額罰款與美國司法部案件進展,勢必將持續升溫,更多訴訟預料將接踵而至。by Richard

Magnite Acquires GenAI Streaming Ads Startup Streamr.ai

Magnite 宣布收購 AI 新創公司 Streamr.ai,該公司專注於協助中小型企業製作「生成式影音廣告」,並投放於串流電視平台。交易金額未公開。Magnite 佈局反映 CTV 內容平台也開始積極搶攻 SMB 廣告預算,藉由 AI 技術降低影音製作門檻,吸引原本仰賴搜尋與社群廣告的廣告主。當然,此次收購也將強化 Magnite 的 SSP 本業,甚至延伸 ClearLineSPO 營收策略,以擴大該公司 AI 廣告營收規模。(by Brick

xpln.ai & Comcast Advertising Introduces "Focus" an Attention-Based Media Package for  Advertisers & Agencies

Comcast Advertising 是美國 Comcast 集團的AdTech 部門,主要透過旗下品牌 FreeWheel Effectv 提供跨平台廣告解決方案。近期,宣布與 xpln.ai 合作推出 “Focus”,在美國以外市場提供讓廣告主與代理商,能依據「注意力時長」購買線上影音與 CTV 曝光。其核心是 xpln.ai 的機器學習技術,透過多重變數(可視率、頁面體驗、情境與受眾)推算「注意力分數」,估計觀眾可能專注的秒數。當廣告達到所選門檻(2、3 或 5 秒)即視為達標,只有符合的曝光才需付費。這種方式能提升預算效率,突破傳統僅以可視率或完成率評估成效的侷限。

Comcast 認為影音廣告「每一秒都很重要」,而注意力作為新 KPI,能更準確衡量影音廣告在高品質環境中的效果,並幫助廣告主獲得更佳投資報酬。(by Brick

Quite frankly, ignorant’: Index Exchange CEO Andrew Casale rebukes The Trade Desk’s SSP ‘reseller’ tag

The Trade Desk(TTD)近期將所有供應方平台(SSP)統一歸類為中間商(轉售的 Reseller),引發業界廣泛爭議。此政策導致部分內容平台收益大幅下滑,SSP 預算縮水甚至腰斬。TTD 表示此舉是為提升廣告效率、刪減冗餘中介。

Index Exchange 執行長 Andrew Casale 批評,此定義過度簡化,未考量與內容平台有深度合作的 SSP。Casale 強調,是否為「中間商」應由內容平台決定,而非由 TTD 一言堂。此舉迫使業者重新調整商業策略,加速與媒體平台直接連結,如 TTD 的 OpenPath、Magnite 的 ClearLine 與 PubMatic 的 Activate 等,正推動 SSP 與 DSP 融合,產業朝向買賣雙方模糊去中間化演進。專家認為,唯有能為廣告主與內容平台創造實質價值的平台才會存活,單純轉售的商業模式終將被市場淘汰。這場爭議反映出程序化廣告產業長期的結構改革與權力重分配。(by Johnny

Pinterest makes ads shoppable for CPG partners

Pinterest 正推出「在哪購買」的連結,為品牌提供新的直接銷售選項。這項功能讓圖片廣告具備購物功能,使用者點擊後能直接看到多個零售商的庫存選項,並將商品加入購物車。Pinterest 產品行銷副總裁 Julie Towns 表示,此舉為消費者提供無縫體驗,同時為品牌提供更透明的購買意圖訊號,幫助他們將靈感直接轉化為下層漏斗的行動。早期測試顯示,這些連結能帶來更高的使用者參與度和成效。

此外,Pinterest 也持續擴展其廣告功能。近期與 Instacart 合作,讓廣告主能利用 Instacart 的第一方受眾數據來推廣產品,並計劃導入成效衡量,以實際銷售數據證明廣告活動的影響力。Pinterest 廣告將能直接在 Instacart 上購物,簡化購買流程。同時,E.l.f. Cosmetics 等品牌也利用 Pinterest 打造個人化的數位體驗,透過 AI 推薦搭配使用者特徵的彩妝產品。這些舉措顯示 Pinterest 正積極強化其平台功能,以提供廣告主更精準的受眾鎖定和可衡量的銷售成果,並滿足消費者對更便利、個人化購物體驗的需求。(by Jeremy

Google and Criteo’s new retail media integration addresses fragmentation

Google 與零售媒體公司 Criteo 於週二宣布達成站上零售媒體整合,這是 Google 首度與第三方平台合作,目的在為品牌開創新的數位電商的商務機會。此整合計畫將以 Beta 測試形式率先在美洲地區推出,並將逐步擴展至全球。透過此合作,Criteo 旗下超過 200 家零售商將能接收來自 Google Search Ads 360 的廣告需求,而廣告主也能在 Criteo 的零售聯播網中啟動並優化廣告活動,此舉旨在提供品牌更有效的預算分配工具。

這項合作解決了零售媒體市場碎片化的痛點,透過將廣告活動整合到廣告主熟悉的 Google 平台,提供了效率、規模和統一的衡量方式。Criteo RMN 總裁 Sherry Smith 指出,這不僅能觸及高意圖的購物者,也能為廣告主提供一致性的成效洞察,讓他們能更清楚地了解零售媒體預算投資如何驅動實際成果。這項整合讓廣告主可以有效評估零售媒體的成效,透過一個無縫的生態系,連結了品牌與高意圖消費者,有效解決了過去因碎片化而面臨的困境。(by Jeremy

From Branding To Action: Best Practices For Using QR Codes In Performance CTV

在串流影音 CTV 興起的趨勢下,QR Code 成為品牌與觀眾互動的新利器。自 2021 年以來,全球 QR Code 使用量成長逾三倍,內容平台紛紛將其整合至電視廣告,引導觀眾進行即時互動、導流至官網或門市,並帶動轉換。

百事可樂與 Amazon 等品牌透過 QR Code 提升參與度與銷售表現;在 2023 年超級盃廣告中,Pepsi 的互動成效比傳統廣告高出 20%。台灣市場也顯示,2024 Q1 CTV 廣告注意力率達 51.5%,使用者對「可購物電視」接受度升高。國內本土串流影音平台 LiTV 更透過 QR Code 廣告帶動 30% 新客購買。隨著消費者期待無接觸與互動體驗,QR Code 將成為數位廣告創新的關鍵推手。(by Johnny

Paramount Skydance preparing bid for Warner Bros Discovery, source says

Skydance 在 Ellison 家族支持下,繼 84 億美元收購 Paramount Global 後,傳出正積極洽談收購 Warner Bros Discovery(WBD)。若此案落實,將整合 DC 超級英雄、海綿寶寶、駭客任務、星際迷航、CNN、HBO 等強大 IP,打造出好萊塢史上最大影視娛樂集團,並挑戰 Apple 與 Amazon 等科技巨頭在串流影音市場的主導地位。此次併購由 Skydance 執行長 David Ellison 與其父親同時是 Oracle 創辦人 Larry Ellison 支持。雖尚未正式報價,但消息釋出已讓 WBD 股價大漲近 30%,Paramount 亦漲約 15%。目前 WBD 正進行組織重整,考慮將有線電視與串流業務分拆,Skydance 則希望以現金為主的方式取得其全媒體資產。分析認為,對股東而言,現金出場比等待 WBD 執行長 David Zaslav 的重整計畫更具吸引力。外界推測 Skydance 急於出手,是擔心 Apple、Amazon 等潛在競爭者介入。不過併購案仍需監管機構審核,未來仍充滿變數。(by Johnny

【長文閱讀】

Retail Media Is Starting To Come To Grips With The Fact That We All Know Nothing

在零售媒體(Retail Media)風光崛起、品牌預算快速灌注的今天,然而在本月九號於紐約市舉辦的 IAB Connected Commerce 活動中,理應是零售媒體的嘉年華活動中,卻透露出一股微妙的不安:當我們越來越靠近廣告成效的「真相」,卻反而越發迷惘。

從數據清理室(Clean Rooms)、即時歸因系統,到 AI 優化與增量測量(Incrementality),整個產業正在進入一種看似透明、實則懷疑的蘇格拉底式自我質問:這些「看起來更準確」的指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答案嗎?

註:2025 IAB Connected Commerce Summit 是 IAB 主辦的年度重點活動,今年於 9 月 9 日在紐約舉行,聚焦 “Connected Commerce” 的未來趨勢。本屆高峰會將探討零售媒體、內容平台、社群商務與 AI 如何融合,改變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議程涵蓋第一方數據應用、廣告歸因、shoppable 內容、實體店內媒體以及 AI 驅動的商務創新等主題。

Clean Room:從窺視孔變成門縫,卻看得更模糊?

Data Clean Room 被視為零售媒體的新希望,讓品牌方與零售商能在合法前提下共享第一方資料,甚至可以加入 Google 等平台的封閉數據,在同一環境中做出針對性投放與後續歸因。

Pacvue 是一家專注於電商廣告與數據分析的 SaaS 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對象涵蓋大型品牌與中小型賣家。其產品長 Sunava Dutta 在活動中比喻:「你會根據今天的天氣預測,去預訂一週後的野餐嗎?」Clean Room 的資料更新頻率慢(往往是週更),回饋延遲,實際上仍舊無法實現即時調整。所謂「即時優化」還是停留在 PPT 的美好願景中。

從 ROAS 到真實現金流:我們真的知道在衡量什麼嗎?

許多代理商仍以「推高平均值」為 KPI,偏好使用像 ROAS(投資報酬率)這類華麗但虛浮的指標。專注於零售媒體與電商平台(如 Amazon、Walmart、Instacart 等)的行銷與分析顧問公司 Acadia,其執行長 Jared Belsky 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有多少人能正視公司的財務主管,說我跑了兩個測試,知道哪一個真的讓櫃檯進帳比較多現金?」

ROAS 不一定錯,但它常被當成遮羞布,它可以漂亮,但卻完全無法反映產品真實銷售是否成長,甚至可能反映反向成長卻被「平均值灌水」掩蓋。

購買歸因看似無懈可擊,其實可能是自我催眠

不談 ROAS,那談訂單總可以了吧?「實際購買」被視為最堅實的成效指標,但現實中,像 Google Performance Max、Amazon DSP 這類平台會自動優化到「最容易被歸因的流量」:品牌關鍵字、熟客、固定回購週期。

這種演算法行為等於是廣告平台自我歸因(self-attribution):品牌自己本來就會轉換的流量,卻被平台所「偷吃」成果。平台幾乎零成本投放,卻輕鬆把自然轉換轉為「有成效」。

重新教育品牌與財務決策者,是零售媒體的關鍵挑戰

百事公司(PepsiCo)的零售媒體負責人 Kimberly Sugden 強調,教育 CFO 與總經理是當務之急。因為他們過去只看過搜尋類的漂亮 ROAS,當看到更誠實但數字偏低的增量測量結果時,反而會誤以為表現變差。

品牌要學會用「這不是比較差,而是不同指標」的方式,重新建立跨部門對話的語言與理解。

RMN 還在學走路:接受混亂,才能邁向成熟

回到開頭那句話:「RMN 正在學走路,會跌倒、會撞牆,但最後會學會。」

零售媒體的困境並不是因為它失敗,而是因為它終於開始揭示廣告成效的真實面貌。這段過程可能會讓我們更困惑、更痛苦,但也正是產業走向成熟與負責的開始。

台灣目前的零售媒體布局尚在起步階段,不論是平台方還是品牌主,多半仍處於「多數觀望、少量測試」的階段。若能趁早導入更真實的測量機制與跨部門溝通框架,不只可以更早布局,也能避免掉入平台自我歸因的陷阱。

下一步不是拚「指標變好看」,而是搞清楚「這筆錢到底帶來了什麼」。(by Richard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