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 週刊 Issue 189 - AI 廣告點得比人還準,代理商哭得比廣告主還慘

§ OpenAI 推出的 AI 瀏覽器 Atlas 能模擬點擊付費廣告,導致廣告主可能為 AI 點擊買單。§ OpenAds 與 Prebid 之爭出現了轉折,Prebid 在 10.9 版本中修改了 TID 機制,讓每個 SSP 擁有各自的 TID,而非共用一個全域識別碼。§ Warner Bros Discovery(WBD)於 10 月 21 日拒絕了 Paramount Skydance 近 6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 YouTube 將於 2026 年推出「動態品牌插入」功能。§ 「後隱私時代」的媒體革命中,AI、Curation 與高品質的第三方資料,正在構築媒體採購的三角核心。

【新聞短評】

ChatGPT Atlas browser could drain ad budgets by mimicking human clicks

眾所期盼的 ChatGPT 瀏覽器「Atlas」 終於上線,但問題也隨之浮現。根據 SEO 優化服務 Search Atlas 的警告,這款由 OpenAI 推出的 AI 瀏覽器能模擬人類的滑鼠行為,甚至會點擊付費廣告,導致廣告主可能為 AI 點擊買單。由於 ChatGPT Atlas 建構於 Google Chrome 之上,廣告網路與網站系統會誤判其為真實消費者,造成行銷數據失真、轉換率下降,並讓廣告預算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大量消耗。

ChatGPT Atlas 介面(來源:OpenAI

這一現象不僅讓行銷團隊的分析與投放決策面臨挑戰,也可能迫使 Google 與 Meta 等平台制定全新的「人類流量 vs. AI 流量」識別標準。Search Atlas 創辦人 Manick Bhan 警告,隨著 AI 代理逐漸滲入日常瀏覽行為,如何辨識並過濾這類自動化流量將成為數位廣告與網站分析的新戰場。除非偵測與驗證技術快速跟上,品牌恐怕得面對一場由 AI 瀏覽器引發的「隱性成本危機」。(by Richard

The great TID controversy takes another turn as Prebid moves to clarify its position 

我們陸續跟大家報導過 OpenAds 與 Prebid 之爭,這場關於交易識別碼(Transaction ID、TID)的開放標準爭議似乎又出現了轉折。先前 Prebid 在 10.9 版本中修改了 TID 機制,讓每個 SSP 擁有各自的 TID,而非共用一個全域識別碼。這項變更引發 The Trade Desk 等 DSP 強烈反彈,認為此舉削弱了透明度與重複競價檢測能力,也讓買方難以進行供應鏈優化。外界更將 TTD 在九月推出 OpenAds 解讀為對 Prebid 政策轉向的直接回應。

如今,Prebid 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 Magnite 產品高層的 Garrett McGrath 出面「澄清」政策,宣布將釋出新版本,讓出版商可自由選擇使用全域或 SSP 專屬的 TID,以平息爭議。Prebid 強調這不是退回修改,而是提供更多彈性,並指出目前僅約 1% 的流量採用新邏輯。不過,業界觀察家如 Jounce Media CEO Chris Kane 認為,此事件暴露了買賣雙方信任的裂痕,也提醒 SSP 必須重建透明度,否則買方與 DSP 恐怕將繞過中介、直接與媒體交易。(by Richard

EXCLUSIVE: Amazon Offers Free DSP Face-Off for Media Buyers, Leaked Slides Show

TTD 這下可真的頭痛了,Amazon 正全面加速推廣自家 DSP,甚至主動向代理商提出「免費對比測試」方案。根據媒體 ADWEEK 取得的簡報,Amazon 願意自掏腰包支付廣告庫存、技術與成效測量費用,讓代理商同時在 Amazon DSP 與競爭對手的 DSP 上投放廣告進行四至六週的對照實驗。這項計畫的目的是要「以實證數據證明 Amazon DSP 的優勢」,並在測試後提供 KPI、成本效率、觸及增量與受眾品質的完整分析報告。

這波攻勢讓競爭對手 The Trade Desk(TTD)壓力山大。ADWEEK 報導指出,已有媒體買方將數百萬美元預算從 TTD 轉向 Amazon DSP,加上 Amazon 近期與 Roku 簽下獨家合作、讓廣告主可透過 Amazon DSP 觸及 8,000 萬美國家庭,更動搖了 TTD 在 CTV 領域的根基。TTD 執行副總裁 Ian Colley 批評這種對比測試「並不公平」,指出 Amazon DSP 幾乎將所有需求導向自家資產,如 Prime Video 與零售搜尋結果。不過,隨著 Microsoft 也宣布關閉自家 DSP 並推薦客戶轉用 Amazon,Amazon 在程序化廣告市場的擴張態勢顯然已難以忽視。(by Richard

Revenue Diversification Pays Off as UK Publishers See Continued Revenue Growth

英國媒體業正迎來「去廣告依賴化」的轉型時刻。根據 AOP(Association of Online Publishers) 與 Deloitte 最新報告,13 家發布商平均營收年增 3.4%,但廣告已不再是主角,展示廣告年減 7.4%,取而代之的是音訊、影音與訂閱的崛起。Podcast 與贊助成為成長新引擎,音訊收入暴增 73%,訂閱與影音各成長超過10%。AOP 董事總經理 Richard Reeves 指出,多元化的營收組合已成媒體業抵禦市場波動的護城河。發布商正轉向新產品開發與併購擴張,以穩定獲利並重塑成長曲線。這場結構變革,標誌著英國媒體正式邁入「後廣告時代」的新篇章。(by Brick

Omnicom outlines biggest synergies with IPG as mega-deal nears close

Omnicom 與 IPG 的 130 億美元併購案即將敲定,這場「廣告界超級合併」不只改寫市場版圖,更代表媒體與 AI 行銷權力的再集中。併購完成後,Omnicom 的媒體規模將暴增 60%,Acxiom 的資料引擎也將成為新系統 Omni Plus 的核心,為 Omnicom 打造 AI 驅動的行銷作業系統。Omnicom CEO John Wren  直言,預算未減反增,品牌仍在逆風中維持投放。此舉象徵從創意驅動轉向「資料與演算法驅動」的產業再平衡。當 Publicis 與 WPP 仍在摸索 AI 策略時,Omnicom 已開始用Agentic Framework 定義未來的行銷操作語言。這場併購不只是規模的擴張,而是廣告產業邁入 AI 戰略整合的新臨界點。(by Brick

PubMatic Scales Pause Advertising Campaigns Across Connected TV with dentsu First to Partner

當廣告越來越難打進觀眾眼裡,PubMatic 與電通選擇在「觀眾暫停」的瞬間下手。Pause Ads (暫停廣告),讓品牌能在使用者暫停影片時,以非干擾方式佔據螢幕,成為 CTV 廣告新戰場。此次合作以家庭電影《Stitch Head》為首波案例,透過 DirecTV 的暫停畫面推廣電影,展現「高互動時刻」的價值。對 PubMatic 而言,這不只是新廣告格式,而是一場對「觀看節奏」的再定義,目的是讓停頓變成轉換的機會。電通更明言,Pause Ads 已從實驗走向策略,成為品牌追求注意力與尊重體驗間的黃金平衡點。當前置廣告被視為干擾、互動式廣告又過於侵入,Pause Ads 正好踩在「剛好不打擾」的邊界,也可能是下一個 CTV 廣告的新營收契機。(by Brick

Integration not scale is key to media success

在 AI 時代,「大」已不再是優勢,整合才是關鍵。WFA 的最新報告直言,跨國品牌若仍以規模制勝,終將被演算法時代淘汰。當 AI 已讓執行層面無差別化,媒體的競爭力將取決於能否把品牌、內容、商務與數據連成一體。WFA 全球媒體服務主管 Tom Ashby 提醒,僅三分之一的企業理解媒體對營收的貢獻,媒體部門若不轉型成「成長引擎」,下個預算季就會被邊緣化。真正的挑戰,不在於「人多」,而在於「能不能跨部門協奏」。品牌必須重塑內部結構,讓策略回歸企業核心,並要求代理商不只是代操,而是共同創新。AI 時代的媒體勝負,已不在於誰買得多,而在於誰整得好。(by Brick

CDP Hightouch Has A Shortcut For Making UIDs

Hightouch 是一家美國CDP 新創,主打可組合型 CDP(Composable CDP),不儲存任何客戶資料,而是作為資料倉庫(如 Snowflake、Databricks)與廣告平台(如 The Trade Desk、Meta、Google Ads)之間的安全橋梁。它以 API 同步與自動雜湊機制,協助品牌直接從自家資料倉庫啟用第一方資料,推動「資料倉庫即 CDP」的新趨勢。該公司最新推出的 ID Express,讓品牌只需幾次點擊,就能將電子郵件與電話號轉換為 UID2 ,並安全傳送至 The Trade Desk,用於精準投放與成效追蹤。這項工具大幅降低 UID2 的導入門檻,讓更多品牌能以低成本方式參與隱私安全的可鎖定目標受眾行銷。

Hightouch 不僅簡化了第一方資料變現流程,也加速 The Trade Desk 擴大 UID 生態系的步伐。對廣告主而言,這不只是技術優化,更象徵在後 Cookies 時代中,品牌重新掌握資料主權與使用者識別的關鍵轉捩點。(by Brick

Affiliate and influencer marketing in the AI era: Why resonance matters more than reach

聯盟行銷正迎來由 AI 驅動的重大變革。根據 eMarketer 報告,今年廣告主在聯盟行銷上的預算預計將成長 10.2%,達到 124.2 億美元,這將貢獻美國電商銷售額的 13.0%,約等於線上每消費 7 美元中就有 1 美元來自聯盟行銷。網紅是推動成長的關鍵動力,佔了一些主要聯播網聯盟預算的近 20%。然而,網紅面臨著佣金膨脹、詐欺和歸因模糊等問題,且在 PartnerCentric 的研究發現,76% 的美國人追蹤網紅,但只有 17% 將網紅列為最值得信賴的產品推薦來源,60% 的消費者記得網紅推薦並有一半的人今年進行了購買,證明問題不在於影響力,而在於信任。

ChatGPT 等 AI 工具正成為購物助理,加速聯盟行銷的變革,但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對 AI 生成的網紅感到不安。成功的關鍵在於平衡,在幕後利用 AI 進行更智慧的決策,同時將真實的人性連結置於影響力的最前端。隨著 AI 重塑消費者旅程,聯盟行銷必須具有可衡量性的嚴謹標準,品牌需運用更智慧的技術來區分真正的業績銷售,確保每一分錢的支出都能證明其可衡量的價值。(by Jeremy

根據 Bain 和 ROI Rocket 的最新調查,美國消費者對贊助廣告的接受度顯著提升,約五分之三(61%)的受訪者表示不介意看到相關的贊助廣告,較去年增加了 14 %。這顯示贊助廣告已被視為電商的常態,尤其在 Walmart 和 Amazon 等平台,購物者平均每頁搜尋結果會遇到 20 到 24 個廣告。

然而,關鍵在於相關性。只有 42% 的人認為他們看到的贊助廣告與自己有關,這表明廣告商在提供最大成效和提升 ROI 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由於購物者接受贊助廣告,預計今年零售媒體搜尋將佔總支出的 63.8%,貢獻 375 億美元的收入。因此,品牌不太可能轉移對零售媒體的投資。面對消費者對高相關性的渴望,品牌必須與零售媒體聯播網(RMN)合作,優化定向策略和受眾區隔。品牌應將預算集中在具備明確購買意圖的關鍵字上,並充分利用 RMN 的第一方數據來指導廣告採購,以提升廣告成效。(by Jeremy

Warner Bros Discovery rejects Paramount offer, source says, company ponders sale options

Warner Bros Discovery(WBD)於 10 月 21 日拒絕了 Paramount Skydance 近 6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該提案每股出價約 24 美元,涵蓋 Warner Bros 電影電視製作、CNN 及 HBO Max 等資產。董事會認為此報價低估公司價值,因此不予接受。消息公布後,WBD 股價盤中上漲超過 10%,並宣布啟動戰略選項評估,考慮出售整體或分拆 Warner Bros 與 Discovery Global,以最大化股東利益。市場傳言 Comcast 與 Netflix 亦對 WBD 表達興趣,Paramount Skydance 執行長 David Ellison 也持續洽談。WBD 當前負債約 350 億美元,雖掌握強勢品牌與串流平台,但有線電視收入下滑壓力大。今年 6 月,公司已宣布明年完成分拆計畫,將串流與傳統電視業務切割。自 9 月收購傳聞以來,WBD 股價已飆升 46%,市值達 453 億美元,未來幾周相關談判動向預料將成為產業焦點。(by Johnny

Why The SVP Of The Trade Desk’s Ventura OS Is Betting On Transparent TV Ecosystems

The Trade Desk(TTD)去年宣布以 Ventura OS 進軍連網電視(CTV),展現超越需求方平台的企圖,協助電視製造商與內容平台自主管理數據與廣告庫存,避免與內容衝突。雖然初期合作夥伴 Sonos 於今年 3 月退出影音裝置計畫,加上美國關稅與經濟不確定性,導致硬體合作受阻,但 TTD 已完成基礎版本,並與多家電視品牌及 DirecTV 商談合作。TTD 強調 Ventura 的核心在「公平與透明」,不自營內容或庫存,以中立立場吸引合作。市場普遍正面回應,但 TTD 仍需證明業務正當性與合作共贏模式,並承諾不獨家綁定任何廠商,確保開放競爭。Ventura 這步棋是為了挑戰 Amazon、Google 等巨頭壟斷,推動更透明的 CTV 廣告生態。然而,該市場早已有多方玩家佈局,美、歐、亞競爭激烈,顯示此挑戰難度極高,但也反映未來電視產業可能朝更開放共榮的方向發展。(by Johnny

Future of TV Briefing: YouTube’s dynamic brand insertions could unlock the upfront market for creators

YouTube 將於 2026 年推出「動態品牌插入」功能,允許創作者在不刪除影片的情況下替換品牌贊助片段,徹底改變業配模式。現行業配通常永久存在,讓長尾流量成為高價依據,但品牌僅保障初期曝光。新功能讓舊影片可再販售,如同經典影片再版,創作者與品牌可就廣告時段、期限與續約條件重新談判。

根據 Tubular Labs 研究,美國前 2,000 支 YouTube 影片中,首週僅佔 25% 觀看量,首月僅佔一半,顯示舊影片潛力龐大。對 MrBeast、Michelle Khare 等流量穩定的創作者而言,影片庫將成為稀缺「贊助時段」,甚至可能催生電視預售式市場。此模式降低品牌投放風險,讓中型創作者以短期合作切入。若能證明帶貨效果,還能爭取高價合作,預示 YouTube 廣告生態將迎來新變局。(by Johnny

【長文閱讀】

Experian Research Shows Agencies Embracing AI, Curation And Third-party Data 

上週,Google 宣布大幅縮減 Privacy Sandbox 計畫,正式退役多項技術,包括 Topics、Protected Audience API(PAAPI)、歸因報告 API、IP 保護、SDK Runtime 等。這項決策等於宣告:

Google 對「後第三方 Cookie 時代」的實驗,暫時告一段落。整個數位廣告產業的權力重心,也再度被拉回第三方數據的懷抱。

換言之,第三方數據並沒有如預期那樣走向終點,反而成為媒體轉型的新支點。這場突如其來的轉折,讓過去兩年押寶第一方數據自救的品牌與代理商,必須重新盤點資料結構與市場策略。對廣告業而言,這不只是一次政策調整,更像是一場「數據信仰的重新洗牌」。

延伸閱讀:TPG 週刊 Issue 163 - 信 Google 第三方 Cookies 得永生

Experian 的最新研究進一步指出,在這場「後隱私時代」的媒體革命中,AI、Curation(策展)與高品質的第三方資料,正在構築新一代媒體採購的三角核心。
這不只是技術回潮,而是一場信任與精準的再定義戰。換言之,誰能在資料混亂中建立可被信任的信號鏈,誰就能在廣告市場的下一回合占據主導位置。

數據品質與信號可信度才是關鍵

來源

《Media Buying in Transition: What Agencies Must Do Next》的研究報告,由全球數據與科技公司 Experian 發布。研究於 2025 年 5 至 6 月間進行,針對 英國與愛爾蘭地區超過 200 位媒體規劃與採購專業人員展開調查。

報告核心聚焦三大主題:AI 應用、第三方數據策略與策展式媒體(Curation)操作模型。調查結果揭示一個關鍵趨勢:隨著隱私政策收緊與 Cookies 沒落,廣告代理商正重新審視「資料權力結構」,從原本的第一方資料依賴,轉向更聰明、更合規、也更可擴張的資料策展與 AI 模型決策。

Experian 英國行銷服務總經理 Colin Grieves 表示:「資料品質與信號可信度,正在取代單一數據來源,成為新時代媒體績效的關鍵驅動力。未來的領先者,不是擁有最多資料的人,而是最懂得整合資料的人。」

第一方數據的效益原來是被想象出來的

在 Cookies 逐漸沒落、GDPR 與各國隱私規範逐步加壓的環境下,媒體代理商開始集體焦慮。Experian 的研究顯示,有 81% 的代理商認為僅靠品牌的第一方資料,無法支撐「規模化觸及」與「精準投放」。

因此,85% 的代理商決定重啟第三方資料策略,找回資料的廣度與靈活性。

這不只是數據結構的改變,而是一場思維上的反轉。過去五年,業界將「擁有資料」視為核心競爭力,如今卻發現:當市場碎裂、隱私封閉,資料孤島讓廣告精準變成幻覺。第三方資料,成了重新打開市場的關鍵拼圖。

策展(Curation):資料與媒體之間的新價值鍊

所謂「策展式媒體採購」(Curation),不只是內容挑選或是分類,而是一種資料重組工程。它將隱私安全的受眾訊號 與高品質媒體庫存串接,讓媒體採購不再只是曝光買賣,而是受眾品質與信任的交易。研究指出,89% 的代理商認為策展將成為未來媒體採購主軸,其中 70% 已看到 ROI 提升與投放精準度改善。這代表媒體買方的角色正在升級,從採購量的管理者,變成「策略設計師」。

在 AI 加持下,策展不再是手動挑庫存,而是透過資料圖譜(data graph)與語意模型自動化組合。它讓媒體交易回歸到價值密度的核心:不多投,而是投對。

AI 入侵媒體規劃:從創意輔助到決策主導

AI 不只是寫文案的工具,它已正式進入媒體決策鏈。Experian 報告指出,93% 的代理商已使用 AI 進行創意規劃,85% 預期未來 AI 將主導媒體規劃決策。
大型代理商中,79% 已導入自動出價系統;中小型代理商則因資源與技術門檻,僅有 35% 跟進。AI 讓「預算分配、受眾預測、出價決策」變成即時演算法運算結果,媒體決策從經驗驅動轉為資料驅動。

然而,上述大量 AI 使用過程中的擔憂也隨之而來:AI 模型的資料來源是否透明?演算法偏誤會否造成品牌損失?未來媒體操作的關鍵競爭力,將不只是誰 AI 用得快,而是誰能建立「AI 信任體系」。

第三方資料的復活:回春還是回頭?

當第三方資料重新回到桌面,市場出現兩派聲音。支持者認為這是「規模重建」的必要之舉;反對者則警告,這可能只是老問題的新包裝。的確,在跨平台識別能力受限的環境裡,第三方資料仍存在精準度疑慮。

AI 雖能優化匹配,但若缺乏身份解析(Identity Resolution)與同意驗證,仍可能違反隱私規範,讓品牌陷入信任危機。這場「資料回歸」的真實焦點,其實不在資料多寡,而在可信度與可用性。

最終,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第三方資料,不是蒐集更多,而是「能被 AI 理解、被市場信任、能跨平台流通」的資料。

結論:從「買媒體」到「設計資料生態」的角色進化

對台灣數位廣告市場而言,Experian 的研究帶來一個明確訊息:

AI 策展不是選項,而是轉型生死線。當廣告主的第一方資料不足以支撐市場擴張,代理商若想維持投放效能,必須同時掌握「資料整合」、「AI 模型運用」與「媒體策展」三項能力。


本刊認為,接下來三年,台灣市場極可能出現三個結構性變化:

1️⃣ 數據中台成了成長引擎標配:跨平台數據匯入共同的數據池,打破封閉資料牆。
2️⃣ AI 投放自動化普及:DSP 與媒體代理商內部模型,開始整合廣告投放與決策。
3️⃣ 策展型媒體庫崛起:廣告版位不再以流量為主,而是以「受眾品質」為核心交易單位。

這是從「買媒體」到「設計資料生態」的進化。在未來的廣告市場裡,懂策展、懂資料倫理、懂 AI 判斷的人,才是下一代的媒體建築師。(by Brick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