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acy Sandbox 隱私沙盒爭議衝突:市場四大質疑與 Google 回應

市場質疑 Privacy Sandbox 都是在作弊,會給 Google 自家好處,甚或 Privacy Sandbox 用起來太複雜了。類似衝突觀點及評論皆是產業變革的必經過程。其他網頁瀏覽器即便是早早限制了第三方 Cookies,卻沒有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來幫助開發者。無論如何,市場總是往前推進,數位廣告產業要趕快把握時間,努力去理解並採納新方法,才是真正唯一正解。

Privacy Sandbox 隱私沙盒爭議衝突:市場四大質疑與 Google 回應

Ready for Builders

隨著 1% 的第三方 Cookies 淘汰已經上線,現在正是一個開始測試 Privacy Sandbox 的最好時間!Chrome 團隊也推出了一篇指引,提供大家在測試隱私沙盒時能夠有個方向,而我們也針對這些指引做出整理,希望可以給大家實作時參考。

必要且可行的變革

隨著隱私權意識的高漲,日益增長的一系列法規也要求科技公司們需要保護使用者隱私,因此若要繼續讓廣告能支撐目前的免費網路內容環境,如 Privacy Sandbox 這樣的技術倡議是必須的。

相比之下,其他網頁瀏覽器即便是早早限制了第三方 Cookies,卻沒有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來幫助開發者。這使媒體們更難以變現,也就沒辦法繼續維持免費提供內容和服務。同時這也對使用者隱私不利,因為沒有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只會使得開發者不得不選擇更糟糕、更不透明的使用者追蹤方式如 Fingerprint。

盲點 1 :Privacy Sandbox 沒有提供與第三方 Cookies 相同的替代方案

關於這點疑問,答案確實如此。還真的沒有提供完全相同的解決方案。

Privacy Sandbox API 打從一開始就不是要直接完美替代第三方 Cookies,也不會實現所有第三方 Cookies 的使用情境。相反的,它們是設計來提供廣告主和媒體們去達成一些常見的使用情境(例如再行銷、歸因等)的基本元素,而開發者會需要使用 Privacy Sandbox 搭配一些相關技術來實現完整的行銷功能。

那由於這些 API 的設計,並不是為了重現第三方 Cookies 或類似的追蹤識別功能,開發者很有可能需要重新設計他們現有產品的運作方式。例如,本來 RTB 出價會有很大一塊是透過 Cookies 來判斷使用者價值,並且決定出價金額高低,而在 Privacy Sandbox 的 Protected Audiences API 當中,則是會透過瀏覽器中儲存的廣告程式碼來決定出價,換而言之,這個使用者資訊就不會離開使用者瀏覽器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

而甚至有些功能,在第三方 Cookies 曾經可行的,在 Privacy Sandbox 中則是完全沒有替代品,例如廠商過往可以透過 Cookies 做跨站之間的追蹤,並且計算使用者的興趣標籤,在 Topics API 當中就只能由瀏覽器計算標籤,而不能是自行設計演算法進行跨站計算。

盲點2:Privacy Sandbox 用起來太複雜了!

客觀來說,相較於第三方 Cookies 確實是更加複雜,然而這要從兩個角度去思考。

首先,第三方 Cookies 本身作為一個跨站的識別碼,運作起來相當單純簡單,就是透過追蹤程式碼來收集資料,存到第三方的資料庫(DMP)然後做計算。雖然第三方 Cookies 簡單,但後續的資料儲存跟計算往往才是複雜的部分,而市場上針對後續資料處理,往往也沒有一個正規化的做法。

而 Privacy Sandbox 提供的則是針對特定功能的完整解決方案,就以 Topics API 而言,我們可以直接取得計算好的標籤結果,而非是透過紀錄使用者的瀏覽歷程、再逐步去分析其瀏覽內容的屬性,計算使用者標籤。對於開發者而言,其實是省下了相當多的時間,也能夠建立起跨服務之間的通用性(如 Topics API 的貼標分類方式可視為一種跨服務標準)。

從單純提供識別使用者的方式,到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背後代表的是整個典範的轉移。典範轉移不見得必然是更複雜的,但確實新的做法對於大家是陌生的,所以需要投入更多時間,然而最後是能夠有機會創造出更簡潔、有效地技術結果。

盲點3:Privacy Sandbox 的功能持續在變動

確實如此,但是得從正面的角度看待。

之所以 Privacy Sandbox 會一直改變,原因在於其一直有在聆聽生態系廠商的反饋,從最早 Privacy Sandbox 的草案 TURTLEDOVE 到 FLOC API,一路演變到現在的 Protected Audiences 和 Topics API,絕非只是單純改名而已,而是融入了許多不同廠商的提案,最終才變成今天的版本。

事實上,仍然有新的 API 如 Fenced Frames 等也還在草案階段,預計會在 2026 年之後才會正式強制上線,而這些都是給予生態系的不同廠商們能夠有機會反饋。更重要的是,Privacy Sandbox 也與政府單位如英國的 CMA 密切合作,針對使用者隱私相關法律也有做討論,確保推出的功能與機制是符合法尊的要求。

盲點4:Privacy Sandbox 都是在作弊,會給 Google 自家好處

我想這應該是最多人擔心的點,但事實上蠻難做到的。

就如同台灣剛結束的選舉,有許多人監票一般,實際上 Privacy Sandbox 是基於開放原始碼,所以 Google 的一舉一動基本上都攤在大家眼前。且 Chromium 也就是 Chrome 的核心引擎,目前也並非單獨有 Google 負責開發,包含微軟也因為 Edge 是基於 Chromium 引擎,在整個開發過程當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之間,就有多次 Google 曾經提出了具有爭議性的想法,被社群點出相關的風險與問題,然後因此產生各方的激烈討論與辯護,最終可能修改方向、或是就取消提案。相形之下,像是 iOS 及 Safari 等瀏覽器大多為非開放原始碼,反而更容易會有這種的弊端且無法消弭大家的擔憂。

結論

即使有了新的 API 與對應的作法,擺脫第三方 Cookies 也毫無疑問的是一個重大變化。畢竟,整個網路廣告產業幾乎三十年來都在圍繞 Cookies 進行優化,就算新的 API 到位了,許多工程開發的手法、商業的習慣要改變會是艱難的。但無論如何,市場總是往前推進,大家要趕快把握時間,努力去理解並採納新方法了!(by Richar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