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ubleVerify 發布 DV AI Verification,可識別 AI 聊天機器人對廣告的互動,偵測 IAB 認可的 LLM 爬蟲、偽裝抓取程式。§ TTD 年營收成長 18% 且優於市場預期,股價仍下挫約 6.32%。§ ChatGPT、Gemini 等 AI 引擎中引用的來源,不到 10% 曾出現在 Google 相同查詢,這證明傳統 SEO 策略已無法保證在 AI 搜尋中的可見度。§ Amazon 正起訴 AI 新創公司 Perplexity。§ Roku 宣布推出 Roku Ads API。
TPG 週報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一早上 8:00 出刊,每一期將由 TPG 成員分享當週所閱讀的大小新聞與短評,還有不分新舊的優質閱讀文章分享。
【新聞短評】
Why Netflix’s New Ad Metric Makes Sense
Netflix 公布了一項新的廣告成效指標 「每月活躍觀眾(Monthly Active Viewers)」,用來衡量其含廣告方案的實際觸及人數。該指標計算方式為:只要使用者每月在平台上觀看至少一分鐘的廣告,就被列為活躍觀眾,接著 Netflix 會根據自家數據推估每戶的實際觀影人數(可能與個別帳號設定有關),再將結果放大計算總觸及。這項做法目的是為了提供廣告主更準確的受眾基準,但同時也引發爭議,外界批評 Netflix 「自創指標」、擴大定義觀眾數,甚至有媒體形容這是為了爭奪廣告預算而採取的策略性操作。
然而部分分析師為 Netflix 抱不平,指出該指標其實比傳統帳號計數更能反映真實的觀看行為,因為多人共用帳號或家庭共看內容的現象相當普遍。業界人士認為這項新標準是衡量串流廣告效益的必要演進,而非單純操弄數據。畢竟,Netflix 正在快速發展其廣告業務,而以其節目影響力與文化滲透度而言,新的測量方式可能仍低估了實際觸及範圍。(by Richard)
Google Is Helping WPP Build Websites That Show Up on All AI Search Engines
Google 與 WPP 進一步深化合作,讓旗下代理商能運用 Google 的新工具,幫助品牌在 AI 搜尋引擎(如 Google AI Overviews、OpenAI 的 ChatGPT、Perplexity) 中更好地呈現內容。這項合作是雙方 4 億美元、為期五年的 AI 計畫之一,WPP 並同步推出名為 Generative Store 的新產品,讓品牌網站能即時生成個人化互動體驗。例如當消費者在品牌網站上搜尋產品時,系統會根據品牌授權資料與 AI 模型生成動態內容與推薦,確保資訊正確且具一致性。WPP 旗下 AKQA 的 CTO Nicolas Le Pallec 表示,這項技術雖建構於 Google 架構上,但將影響所有大型語言模型(LLM)。
這波合作反映出搜尋的本質正因生成式 AI 而重塑。WPP 及 Google 正引導品牌重新設計網站結構與內容策略,從關鍵字導向轉向「意圖導向」搜尋,甚至採用向量資料庫(vector databases)以利 AI 理解語意。對品牌而言,這意味著 SEO 將走向「再培訓時代」,網站內容將更詳盡、更資料化,以幫助 LLM 建立對品牌的「信任」。Le Pallec 指出,AI 模型對品牌的認知不僅來自官網,更取決於外部資訊如媒體報導與社群討論,因此品牌必須主動「擁有 AI 口中的故事」。在 AI 搜尋時代,品牌權威與內容深度將成為新的競爭核心。(by Richard)
DoubleVerify Introduces DV AI Verification™ Offering to Identify and Manage Agent Interactions and Avoid AI Slop
DoubleVerify 發布 DV AI Verification,協助廣告主辨識並管理 AI agent 互動,並避開低品質 AI 生成內容。DV 每月偵測近 20 億次 AI agent 行為,涵蓋已聲明與未聲明 bot,目標提升廣告透明度與品牌安全。首波功能包含兩大產品:
- Agent ID Measurement:可識別 AI 聊天機器人對廣告的互動,偵測 IAB 認可的 LLM 爬蟲、偽裝抓取程式,以及自動化 AI 瀏覽行為,協助廣告主減少無效流量並提升 ROI。
- AI SlopStopper:可在程序化購買中事前避開低品質 AI 內容,支援超過 30 個平台(含 Amazon、Microsoft Invest、The Trade Desk、Yahoo),並提供事後成效分析。2026 年將擴大至社群平台。
本刊認為,隨著 AI 內容生成與 AI Agent 普遍,廣告驗證將從選配變成必需品,成為品牌維持信任與效率的基本防線。能掌握驗證能力者,才有資格參與下一階段的廣告競爭。(by Brick)
Meta is earning a fortune on a deluge of fraudulent ads, documents show
路透社取得的 Meta 內部文件顯示,Meta 估計 2024 年約有 10% 營收(約 160 億美元)來自詐騙與違禁商品廣告。文件指出,Meta 明知部分廣告主可疑,卻僅在系統判定詐騙機率高達 95% 以上才會封鎖,若低於此門檻,Meta 反而向該廣告主收取更高廣告費,形成「罰款式營收」。此外,使用者只要點過一次詐騙廣告,因個人化推薦機制,將更容易持續被推播相似詐騙內容。內部文件橫跨 2021 至 2025 年,揭露 Meta 長期未能有效阻止詐騙內容擴散,涉及虛假投資、非法線上賭博、禁藥與違規電商等類型。Meta 每年光靠詐騙廣告即可年化獲利約 70 億美元。前員工批評,若銀行不能靠詐騙獲利,科技公司也不應被允許。
Meta 對此回應,文件呈現「片面觀點」,並表示該 10% 數字過度計算且含合法廣告,但拒絕提供修正後數據。官方表示已強化打擊,18 個月內全球詐騙廣告檢舉量下降 58%,今年已移除 1.34 億則詐騙廣告,並承諾 2025 年將在部分市場減少最多 50% 的詐騙廣告。(by Brick)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in 2026
生成式 AI 正徹底改變內容探索的模式。數據顯示,在 ChatGPT、Gemini 等 AI 引擎中引用的來源,不到 10% 曾出現在 Google 相同查詢的前 10 個自然搜尋結果中,這證明傳統 SEO 策略已無法保證在 AI 搜尋中的可見度。全球有超過十億人使用 AI 進行內容搜尋,其中高收入消費者的使用頻率是低收入消費者的兩倍,使用者對 GenAI 的信任度逐漸升高,有九成 AI 經常使用者,對其信任度與自然搜尋結果一樣高,甚至更高。
由於使用者點擊 AI 結果的意願較低,Sensor Tower 數據顯示 2025 年 6 月點擊率僅 5.7%,品牌應將 AI 視為品牌推廣管道而非銷售管道,利用其在消費者決策早期階段的影響力建立品牌形象。其次,行銷人員必須區分管理站內 GEO 與 SEO,為 AI 建立單獨的網站內容。例如,Ramp 公司透過建立針對 AI 優化的頁面,使其可見度增加了 24.6%。Reddit、Wikipedia 和 YouTube 是 AI 引用資訊的主要來源,品牌應在此類社群平台積極參與,以獲取 AI 引擎的青睞。例如,汽車製造商 Skoda 在 Reddit 上的合作,使網站訪問量成長 44%,車子銷量比預期高出 2.5 倍。AI 時代的成功,行銷人員需要能以速度和敏捷性,超越傳統 SEO 思維,將 AI 效率與人性化內容結合。(by Jeremy)
Amazon fights back as AI shopping agents threaten ad revenues
Amazon 正起訴 AI 新創公司 Perplexity,為了阻止其 Comet 代理式 AI 瀏覽器,協助使用者購物,指控其違反服務條款、損害購物體驗並造成隱私漏洞。Perplexity 則稱 Amazon 的行為是「霸凌策略」。Amazon 與 AI 代理的關係日益緊張,先前已切斷 Google 的 AI 購物代理服務。Amazon 執行長 Andy Jassy 雖對第三方代理表示最終合作意願,但也指出當前 AI 代理服務仍存在缺乏個人化和數據錯誤等問題。
此訴訟極為關鍵,因 Amazon 廣告業務在第三季營收貢獻了 177 億美元,年成長 24%。若 AI 代理代消費者購物,將導致廣告失去可見度和價值,並限制 Amazon 獲取消費者數據。對零售商而言,此案將測試代理式 AI 的界限。即使 AI 代理被禁止協助消費者做購買的動作,但在商品探索中的角色仍日益重要,這有利於 Walmart、Etsy 等與 ChatGPT 有直接合作的零售商。對廣告主來說,AI 代理可能對 Amazon 的搜尋和廣告生態系構成嚴重威脅,導致依賴廣告贊助版位的廣告主失去高意圖購物者數據。因此,品牌應考慮透過生成式引擎優化(GEO)策略,確保內容被 AI 代理索引,並審慎考慮與 AI 平台合作,以在 AI 購物助理持續普及的前提下,保有與消費者的連結性。(by Jeremy)
DoubleVerify tools increase CTV ad transparency, quality
知名第三方監測平台 DoubleVerify 近期針對串流電視推出一系列的服務,目的在大幅提升連網電視廣告的透明度和品質。新產品包括利用 AI 內容分類技術的 Verified Streaming TV,確保廣告只在優質串流環境運行,以及「禁止播放」(Do Not Air)自動判別功能,避免廣告出現在不適當的內容旁邊,取代傳統手動篩選。此外,DV 更與 IMDb 合作,利用其細緻的內容數據,協助品牌實現高價值、情境適當的廣告投放環境。
這些更新都在解決 CTV 市場的關鍵痛點,根據 DV 數據顯示,15% 的串流電視廣告預算被浪費在低品質內容環境,導致每季超過 10 億美元的廣告預算浪費。隨著 CTV 日益成為媒體行銷重要的一環,廣告主卻苦於缺乏精密的監測工具。DV 的創新透過減少浪費曝光、強化品牌安全控制,使行銷人員能以與一般電視相同的信心對待 CTV 投資。(by Jeremy)
IAB maps best practices for performance-driven CTV ads
IAB 最新研究指出,連網電視(CTV)雖被視為數位廣告成長引擎,但在成效衡量與廣告主信任上仍存在結構性缺口。若無法證明與搜尋、社群同等清晰的投資報酬率(ROI),CTV 預算可能被轉移。儘管如此,IAB 2025 預測顯示 CTV 投資仍將突破 720 億美元,並占數位影片廣告 58%,顯示市場潛力仍在,但成效驗證成為決勝關鍵。報告提出標準化衡量框架,調查顯示數據歸因、跨平台整合與隱私合規為主要挑戰。約六成採用轉化 API(CAPI)的廣告主指出轉換數據更完整、最佳化效率提升,多數以 CAPI 結合像素、SDK 與第三方工具形成混合策略。但技術複雜度、隱私風險與業界標準缺乏,成為普及障礙,超過七成廣告主對資料共享仍存疑慮。
IAB 強調,CAPI 發展需兼顧技術簡化與信任建立,並以隱私優先。廣告主應提出明確需求並與內容平台及技術夥伴協作制定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僅 21% 內容平台提供完整數據存取,影響廣告效益驗證與問題排查。若能補足中段行為數據,如購物車放棄、登入、搜尋等,將有助再行銷與轉化優化,進一步強化 CTV 營收與廣告主信心。(by Johnny)
Meta's AI tools are going rogue and churning out some very strange ads
今年 Meta 執行長 Zuckerberg 宣布,廣告主只要設定預算與目標,AI 就能自動產出廣告素材,但實際使用者仍然頻繁反映問題。True Classic 行銷主管指出,原本鎖定 30~45 歲男性的廣告,被 Meta AI 換成「詭異老太太」圖,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歐洲鞋品牌 Kirruna 也遭遇模特兒肢體扭曲;電動車品牌 Lectric 更出現車輛「飛越雲端」的失真畫面,所幸及時關閉功能。多位廣告主表示,像「測試新創意」與「Advantage+」等選項會自動開啟,即便手動關閉仍會再度啟用,導致預算被浪費在不想要的 AI 素材上。行銷公司 Flat Circle 只能每週手動檢查帳戶設定;EC 創辦人甚至因此成立 AdsFlow,協助品牌管理這些隱性開關,避免損失。
Meta 回應,已有數百萬廣告主受益,且可事先預覽素材,但業界認為大量版本仍需人工審核。專家總結,AI 雖能提升效率,但成熟度不足,若設定掌握不全,恐傷害品牌與成效。(by Johnny)
Roku Jumps On The API Bandwagon For Its Self-Serve Ads
全美最大 FAST 內容平台 Roku 宣布推出 Roku Ads API,正式踏入開放式廣告技術生態。此免費 API 已與自助式 Ads Manager 串接,允許品牌及開發者在外部 CRM、CDP 等系統中直接操作 Roku 廣告功能,包括報表匯出、受眾鎖定與成效追蹤,未來還將支援活動與創意管理,可透過 API 直接投放廣告。Roku 廣告創新主管 Peter Hamilton 指出,這是邁向與 DSP 及廣告科技夥伴互通的策略,象徵 CTV 正加速走向以數據與成效為核心的廣告模式。Hamilton 表示,Meta、Google 逾十年前就建立 Ads API,但在 CTV 領域仍屬首見。Roku 期望藉 API 讓廣告主整合跨平台廣告數據,也讓廣告科技公司能建構新一代 CRM、CDP 應用。為降低技術門檻,Roku 提供互動式文件、即時測試工具,並支援多種程式語言,同時建立開發者社群與 Slack 頻道。在封測階段,Roku 與 Tealium 等數據與測量夥伴合作,實測提升轉換追蹤效率。
除了 Roku,Comcast 今年也在 Universal Ads 平台推出類似 API。業界預期,隨成效行銷滲入 CTV,廣告 API 將成為內容平台的標配基礎設施。(by Johnny)
【長文閱讀】
The Trade Desk tries to redraw the competitive map with Amazon
過去十年,如果要選出一家公司代表「開放網路的信仰」,The Trade Desk 絕對會是最安全的答案。它不是 Google、不是 Meta、不是 Microsoft,而是那個永遠在台上喊著「我們才是真正獨立、客觀、替廣告主保留自由選擇權的 DSP」。
但 2025 年的市場氛圍變了。

本週財報公布後,TTD 股價在盤後一度下跌約 3.77%,收在 47.71 美元。《Investing.com》進一步指出,儘管本季 EPS 達 0.45 美元、營收 7.39 億美元、年營收成長 18% 且優於市場預期,股價仍下挫約 6.32%。市場分析普遍認為,這波回跌並非針對財報數字本身,而是反映投資人對 TTD 未來成長動能、競爭環境惡化與開放網路廣告市場疲弱的保留態度。
的確,如此亮眼的成績單資本市場反應卻很冷靜,甚至有點不耐。原因不難理解。投資人不只看財報,他們也在看 CEO Jeff Green 的故事願景,而這則故事此刻正逐步瓦解,甚至連誰才是「開放網路的受害者、誰才是真正受益者」這件事,都開始變得模糊。
Jeff Green 依然不把 Amazon 當回事
過去一年,Amazon 的 DSP 在市場上聲量不小,無論是搶下 Netflix、Disney+、Spotify CTV 庫存,祭出免費 A/B 測試、價格策略激進,甚至主動搶開放網路預算。換句話說,這已經不是「零售媒體 + Sponsored Ads」那種封閉生態思維,而是在程序化戰場上正面開火。
然而 Jeff Green 的回應非常一致:「Amazon DSP 不是威脅,因為它根本不是 Amazon 的重點。」今年第三季法說會上,Jeff 也費了點論述拆解 Amazon 廣告收入結構:
- 95% 以上來自站內贊助廣告(Sponsored Listings)
- Prime Video 廣告份額極低(約5%)
- Amazon DSP 只有少部分廣告預算用在開放網路
他的暗示是:Amazon 不會也不屑做「真正的 DSP」,它只是在賣自家媒體。而 TTD 的戰場在更大的 open internet,兩邊不是同類,也不會真正正面交鋒。
這段敘事聽起來很漂亮,但產業觀察者聽得懂:這不是分析,是防守。
開方網路陣營:內容平台廣告收入衰退
至今,TTD 仍是認為「市場對開放網路的未來很有信心」。針對這樣的觀點,本刊相信很多媒體廣告人應該在心裡苦笑。因為現在的開放網路陣營的媒體正在經歷:
- eCPM 年年下滑
- 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 壟斷消費者行為 + 第一方數據優勢
- TikTok、Reels、短影音改變使用者注意力配置
- 自然搜尋流量下滑,AI 機器人流量佔比約來越高
以台灣市場為例,面對2025年全球數位廣告逆勢,「流量低、單價低、收入低」的挑戰,台灣主流數位媒體除了機動性的裁員,並搭配 AI 效率化提升生產力,直售廣告業務團隊更要透過各種整合行銷專案,提高直售業務營收占比,例如廣告搭配內容編輯產出、買媒體廣告送 AI 廣告素材、或是搭配成效型廣告方案(要搭售 Google Ads 及 Meta)。換言之,對內容平台來說,將廣告庫存流量透過 Header Bidding 來拯救營收缺口,確實緩不濟急且不切實際。
因此,相對 TTD 樂觀的論述「市場相信開放網路」,聽起來比較像是一種心理建設,而不是產業現況。
TTD 的機會在哪裡
回到商業結構本身,The Trade Desk 的機會確實不是「打敗 Amazon」,而是來自站在 Amazon 無法也不願服務的市場縫隙裡。
在 2025 年之後,什麼樣的廣告投放需求,不會交給 GAFA、TikTok、零售媒體、封閉生態來解決?
時至今日,品牌面對通路商提供的銷售報表、RMN廣告成效仍是黑盒子。因此,市場真正需要跨零售通路的銷售衡量,而不是單一平台 ROAS 的廣告主。舉例來說,可口可樂、寶僑、聯合利華、Nike、L’Oréal 這類全球品牌,他們要的不是 Amazon 獨家銷售數據,而是「全通路銷售指標+跨平台重複觸及最小化」。TTD 的 Kokai 推出的 Retail Sales Index,其實是有機會多少搶回「跨零售閉環測量的話語權」。
另外,在 CTV、音頻、戶外數位看板等「程序化場景」中建立標準者,也是屬於TTD 的絕佳機會。畢竟,目前 OTT 正在經歷「SVOD 到 AVOD」的歷史循環,Netflix、Disney+、Spotify、甚至遊戲平台都在變成庫存廣告來源。TTD 的機會不是取代 Amazon,而是變成 Amazon 也不得不共存的生態層級。
就像過去十年,Google 不想讓 TTD 存在,但也無法關掉 AdX。未來十年,Amazon 可能同樣無法迴避 TTD ,因為開放網路仍然需要一個「不是 Amazon 的 DSP」。
結論:不可被取代才是王道
如今,開放網路不再是發出產業聖光的商業信仰,而仍是一個被 GAFA 壟斷、被短影音分食、被零售媒體切割後的殘存領土。
即便 TTD 仍然喊着「終局會回到 open internet」,但市場已經不再單純買信念,而是要看 TTD 是否有能力打造這個生態裡的必要基礎建設(例如:DIRECTV 與 The Trade Desk 合作,開發 Ventura TV OS )。
真正的勝負點,不在 Amazon DSP 會不會威脅 TTD,而在誰能掌握跨平台成效衡量、跨零售銷售數據與跨螢幕頻次控管的話語權。品牌不缺投放工具,但缺「客觀且跨平台的成效報告」。這是 TTD 最大的機會,也是 Amazon 不願做、Google 做不了的領域。(by Brick)
【技術議題】
【聯繫與社群】
有任何問題與反饋?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在 LinkedIn 上追蹤我們,接收即時發刊與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Ariel,部分內容亦有透過 AI 協助撰寫